長寧區
中山公園(上海)上海中山公園原來是舊上海英國大房地產商霍格的私家花園,1914年改建為租界公園,經過近90年發展建設,成為以大樹、草坪、山林、水面等自然風光為特色的、中西園林文化相融合的、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含蘊的城市園林。最近,為了配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對中山公園基礎設施和園林景觀進行了全面改造,使公園面貌氣象一新,獲得了“上海市四星級公園”的榮譽稱號。 說起中山公園,老上海人都知道這是以英國式園林風格為主體,輔以中國傳統園林、日本式園林、植物觀賞園等,形成不同的風景特點,是迄今上海原有景觀風格保持最為完整的老公園。 中山公園地址:長寧區長寧路780號(華陽路凱旋路間)
中山公園佔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全園可分為大小不等的景點約120餘處。這些景點因景而異,各具特色,其中十二處景點評選為“中山公園十二景觀”,都是公園內特色突出並具有代表性的園林景觀。十二景觀命名及簡介如下: 銀門疊翠(公園南大門) 公園南門始建於1917年,2001年因地鐵二號線建設需要,改建為總面積1.6萬平方米的開放式廣場綠地,保留原有的香樟樹林,設置架空式弧形園門、大型景觀石等,與都市市容景觀融為一體。 花墅凝香(牡丹園) 牡丹國建於1956年,內有始建於1916年的牡丹亭(原名中國式涼亭)。牡丹園以盆景式樹壇為中心,有大小15個牡丹花壇、頗有歷史記載的“殿春花墅”遺風。 水榭絮雨(陳家池) 陳家池北面有水榭,水面寬闊,景色請新,春暖花井時節,沿岸楊柳飛絮鋪天蓋地,蔚為奇觀。兼以春雨瀟瀟,細雨如絮,臨榭觀景,令人心曠神怡,是公園觀雨佳處。 綠茵晨暉(大草坪) 公園內分佈6處草坪,其中有佔地面積達8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區,綠茵綿延,視野開闊,周圍有眾多景點簇擁,富有自然風光,是公園景區精華之所在。 芳圃吟紅(月季園) 月季是公園的特色花卉。初在園內散植,為方便遊客觀賞月季而辟建月季園,成為舊上海著名的月季培植園地。1956年擴建為規則式和不規則式兩處月季園。2001年再次擴建,使園地面積擴展到3300平方米。 雙湖環碧(鴛鴦湖) 1958年擴建公園時,以人工挖湖築山造成,以後又植樹造林、圍砌湖岸,形成“凹處聚水凸為山”的鴛鴦湖景區,四圍碧水清澈,景色清新。 荷池清月(荷花池) 1937年堆造西山時,形成荷花池塘,成為公園主要景觀之一。池呈月牙形,背靠西山坡,面對西草坪,綠化設置富有特點,黃楊造型的“中山公園”四個大字,別具情趣。 林苑聳秀(山水園) 利用原有小河浜圍砌石岸,依自然風格構築園林小品,有太湖石、小石橋、花架穿廊、山地竹亭、高山跌水、荷池水灣、石罅洞天等諸景,高低錯落,精巧自然。 獨木傲霜(大懸鈴木) 據工部局年報載,大懸鈴木來自意大利,1866年由花園園主霍格種植,至今已經歷130多年滄桑歲月。現在已是華東地區樹冠最大、樹幹最粗、樹身最高的懸鈴木。 石亭夕照(大理石亭) 大理石亭是1935年遷建園內的西方古典主義園林建築,1999年列為“上海市近代建築保護單位”。石亭面對大草坪區,亭後以龍柏樹為屏障,極富歐陸古典園林情調。 虹橋蒸雪(大石橋) 東泥山風景區地勢起伏婉蜒,湖岸曲折,水波蕩漾。1959年建成的花崗岩大石橋跨越陳家池,隱身於香樟樹林之中,處在水霧蒸騰、嵐氣吞吐之間、意境深邃幽靜。 舊園遺韻(後園門) 後門園區原來是英商霍格的私家“兆豐花園”。1914年花園改建為公園時,園門即設在現址。近百年來,這裡林木蓊鬱,風貌依舊,頗具幽思。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