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
華嚴寺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15公里處的長安縣少陵原坡上,寺居高臨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玉案、霧岩諸峰,為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之地,始建於唐貞元十九年(803年)。現寺址存有兩座磚塔:東塔為華嚴宗初祖杜順禪師塔,方形七層,塔上刻有“無垢淨光寶塔”和“嚴主”字樣;西塔為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塔,六角五層,塔上刻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字樣。兩塔下層均有磚築龕堂,其中有石刻影像及你贊,石下部有清宋伯魯、宋勝奎等人所書重修記。寺內殿宇因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坍一部而全毀。1984年---1986年塔向北遷建,發現地宮一個,內有一些文物。 華嚴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為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中國佛教華嚴宗祖廷。華嚴寺位於西安市南15公里的長安縣少陵塬上,寺居高臨下可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塬,南觀終南山玉案、霧岩諸峰。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週台漢園,斜陽暮草。”華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峰,峰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緻最佳處。 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的華嚴天堂。寺內曾有東閣法堂、會聖院、澄襟院及真如塔等建築。歷宋、金、元、明漸趨荒落。華嚴寺初建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只記鑿原為窟,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裡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塌,寺殿盡毀。僅存磚塔2座:東側為杜順禪師靈塔,西側為清涼國師靈塔。兩塔立於塬畔,常年受滑坡之擾,塔身不同程度傾斜。一九三○年陝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陝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於塔前發願“重修兩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1986~1988年將清涼國師塔遷建於原址東側距杜順塔約20米處。兩塔下部有清宋伯魯、宋聯奎等人所書重修記。 華嚴寺建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僧人杜順在此創立華嚴宗,其三傳弟子深得武則天寵信,被稱為“華嚴宗大師”。四傳弟子澄觀被尊奉為教授和尚,授“鎮國大師”、“僧祖清涼國師”稱號,並主持當時全國佛教法事。因此,華嚴寺是唐代地位相當高的一所名寺。 清乾隆時,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內殿宇全被摧毀,僅存兩座磚塔。東為華嚴宗初祖杜順禪師塔,四面7層,高約13米。西側為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塔,六面5層,高7米。塔前還有清末《重修華嚴四禪清涼國師塔記》碑。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刻的《杜順禪師碑記》碑,已移至西安碑林保存。 華嚴寺居高臨下,是登高遠眺的好地方。站在華嚴塔前,可俯視樊川,遠望終南山的雲霧。是一處旅遊勝地。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