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九成宮遺址

寶雞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九成宮遺址位於寶雞市麟游縣新城區,該地屬於渭北高原丘陵溝壑區,海拔近1100米,夏無酷暑,氣候涼爽宜人。九成宮坐落在的杜水之北的天台山,東障童山,西臨鳳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至今仍是一派青山綠水、明媚秀麗的風光。 九成宮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竣工於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開始名叫“仁壽宮”,是文帝的離宮。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修復擴建,更名為“九成宮”,“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層”,言其高大。唐高宗時曾一度改名為“萬年宮”,意指頤和萬壽,後又恢復原名。 隋唐時期的宏偉建築九成宮,週垣有1800多步,曾建成延福、排雲、御容、咸亨、大全、永安、丹霄等大型宮殿。現在還留有鳳臺、唐王點將台、梳妝台、醴泉、唐井、官坪等遺址。 科學考察和多次勘察發掘證實,九成宮是以麟游天台山為主峰的大型建築群。發掘出的大型宮殿遺址有10多處。天台山南發掘出的3條長廊走道,其中兩條寬達12米、1條寬9米,與宮廷相連。此殿址的北面、杜水岸邊發現有遊船碼頭遺跡,可知當初九成宮中尚有內海,並有遊艇船隻。 唐代初年,唐太宗因南征北戰而積勞成疾,群臣建議修築離宮,以避炎暑。太宗決定以隋仁壽宮為基礎,加以修繕,並改名為九成宮。自貞觀六年到十八年,唐太宗曾5次來九成宮度更。 《九成宮醴泉銘》碑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代表作,被譽為楷書之宗。碑文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宰相魏徵,文中記載了唐太宗在九成宮尋找水源的故事。貞觀六年,唐太宗到九成宮避暑。因宮中缺水,太宗親自尋找水源。一天,太宗散步到城西背前處,看到那裡的土壤有些濕潤,他用手杖疏通了一下,隨即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就湧出地面。於是起名醴泉,周圍修起石欄,開鑿石渠將水引人宮內。《九成宮醴泉銘》描繪九成宮:“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閣,高閣建週,長廊四起,棟字膠葛,臺榭參差,仰觀則落遺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輝,照耀雲霞,蔽虧日月。”唐代名畫家李思訓曾作《唐九成宮紈扇圖》,生動形象地直接描繪了九成宮的景象。 唐高宗李治登基,又將九成宮改名為“萬年宮”,他和皇后武則天先後來過8次。除隋唐兩代帝王、文武重臣外,一些文人學士也曾涉足九成宮。王勃在這裡寫有《九成宮表與頌》,盧照鄰在這裡寫有《病梨樹賦》,王維、杜甫、李商隱、吳融等唐代著名詩人均在這裡寫過詠頌麟游山水的不朽詩篇,醫學家孫思邈還在石臼山採過藥,真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繼唐玄宗之後壯麗的九成宮因無人居住和管理而逐漸荒蕪,終於在唐代末年毀於洪水。 九成宮宮宇早已圮毀,今天僅存遺址,遺址上存留文物甚多。現存的文物主要有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唐秘書監名臣魏徵撰文并序,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歐陽詢篆額並書寫的《九成宮醴泉銘碑》,碑為帝王歌功頌德而立,現位於麟游縣新城區的西北角,是我國現存最珍貴的石碑之一,被列為全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在書法藝術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它也是唐代以後歷代書法愛好者的臨摹楷模。另一通碑是唐高宗李治於永徽五年(公元654年)親筆書寫的《萬年宮銘并序碑》。現位於縣城新城區西北角,碑側有唐高宗會見三品以上文武大臣及學士時命他們自書的姓名,碑上文字冼練,書法婉潤,在書法藝術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是很珍貴的碑石之一。 麟游縣城東距西安163公里,南距寶雞133公里,當關中平原炎熱酷暑的時期,麟游仍清涼宜人。據測試每年最熱的7月份,這里平均氣溫只有21.8度。九成宮在進一步的發掘中,她將吸引越來越多的遊人到麟游訪古避暑。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