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司馬遷祠

渭南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韓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鎮,建有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祠墓。 司馬遷於公元前145年生於韓城(古稱夏陽)農村,其父司馬談任西漢太史令。他從10歲起便苦讀典籍,20歲後歷游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訪民間。後來繼承父業任太史令,掌管文書,記載史事。他42歲時開始撰寫《史記》,48歲時因李陵一案受牽連,殘遭漢武帝的宮刑。出獄後做中書令,筆耕不輟,歷經16年完成巨著《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共130篇的歷史巨著——《史記》,又名《太史公書》,長達52萬字。楊雄稱讚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這是我國第一部通史,影響極其深遠。 他的《項羽本紀》把失敗了的項羽寫入皇帝的行列,他的《陳涉世家》肯定了農民起義的作用,他的《河渠書》、《平淮書》、《貨殖列傳》等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他的《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述了少數民族的活動,他為那些遊俠、刺客、龜策、曰者(占卜的人)等下層人物都寫了傳記,他敢於批判皇帝,包括他本朝的皇帝,他講漢武帝窮兵黷武。賣官晉爵,迷信神仙,用女兒換取不死之藥,所有這些,使他這部著作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語),也構成了他自己的高大形象。這當然也是司馬遷祠墓如此吸引關研究工作者和旅遊者的原因, 越過芝水上的芝陽橋,眼前便是一座山坡,俗稱太史坡。坡下豎立一木牌坊,額書“漢太史司馬祠”6個大字。從坡下至山頂有99個石台階,山頂是祠院。台階分為四段,每段用磚石依山勢築成4個平台。第一個平台上是第二個牌坊,上書“高山仰止”,比喻司馬遷德高望重,世人敬仰。第三個平台上有磚砌牌坊,上題“河山之陽”4字,語出太史公自序中的“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登完石階,迎面是朱紅山門,門楣上有“太史祠”3個大字。祠院周圍是磚牆,院內一前一後分別為獻殿和寢宮。獻殿正中掛一匾額,上書“文史祖宗”金色大字。內設祭桌,上置祭器,每逢司馬遷紀念日,舉行祭禮。寢宮正中央有司馬遷坐像一尊,泥塑著彩,高達4米。塑像面目祥和,長須飄灑,顯得正氣凜然。獻殿內有石碑60多塊,上刻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憑弔詩文。 祠院後面是最高的平台,中央便是司馬遷衣冠塚,墓呈圓形,高2米餘,周圍用青磚砌成,磚牆有磚雕八卦圖案和花卉圖案16幅。墓頂有古柏一株,樹分5權,如盤龍護頂。 司馬遷祠墓始建於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作為全國重點文物,1957年得到大修,面貌煥然一新,前來韓城的遊客,首先要來這裡瞻仰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祠墓。登上司馬坡之巔,眼前雕龙画棟,身旁古柏參天,風光迷人。東有滔滔黃河,西有巍巍梁山,南可見魏代長城,北可見芝水長流。1958年考古學家、詩人郭沫若為司馬祠題詩,並銘刻在新立石碑上,詩云:“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識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銥,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前面提至獻殿中掛有“文史祖宗”的匾額,這是在民國初年司馬遷的後裔送的。距司馬遷祠5公里的兔東鄉徐村是司馬遷的故里,村里有司馬遷祠堂等古蹟。徐村主要由姓同的和姓馮的人家組成,他們千百年來自稱是司馬遷的後裔,據說“馮”姓是司馬遷大兒子司馬臨的後代,“同”姓是司馬遷二兒子司馬觀的後代。兩姓親如一家,但從不通婚。前些年記者前來採訪,問起他們的姓氏,得到的回答是:司馬遷受刑入獄,為免株連兒女,不得不改姓。為什麼要改“馮”和“同”兩姓呢?回答說:司馬遷遭厄運時,有好心人向家鄉通風報信。“同”、“馮”二字皆取“通”和“風”的諧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馬”兩字。 不僅“馮”、“同”兩姓以先祖光輝史蹟自豪,整個韓城人也以司馬遷驕傲。為了紀念這位文化名人,市區建有寬暢的“太史大街”。在該街的西端的廣場中,豎立著司馬遷青銅塑像。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