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區
於嘉定區嘉定鎮南大街,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稱“文宣王廟”,“規制崇宏,甲於他邑”,有“吳中第一”之稱。 孔廟建築體制規模不大,開始僅有大殿和化成堂。淳祜九年(公元1249年)又在大殿前黃泮池,及石橋門前造“仰高”、“興賢”、“育才”3座牌坊。過了14年又重建大殿,命名為大成殿。延至元代又改建化成堂為明倫堂。 最後形成的建築結構是,門前有石柱牌樓三座,東西兩座“興賢”、“育才”,分別建於宋淳枯九年(1249)和元至正十三年(1353);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樓高約9米,四往重簷,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沿牌樓有石雕柱,上面雄踞72只姿態各異的石獅子,象徵孔子72賢徒。與“仰高”牌樓在同一中軸線上的建築,有櫺星門、泮池橋、大成門、大成殿。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崇基石欄,莊嚴肅穆。大成殿東的明倫堂,寬敞宏偉,是舊時“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大成殿、明倫堂雖為清光緒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現在孔廟內設有“考場”,向遊人介紹古代的科舉制度。 明代時,在孔廟東面開闢桃李園,始造園要求,建有陸居舫、聞籟居、眾芳亭等亭閣,處在孔廟前半里許,歸澄江門(今嘉定鎮南門)內,原有北宋天聖年間建成的留光禪寺,因士人認為有礙孔廟風水,不利於考試中舉。於是在天順年間由縣下令挖土堆山,擋住寺廟,遂命名為應奎山。接著又鑿了一個大潭,將孔廟附近的五條水道引到廟前。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環繞,素有五龍抱珠之稱。這就是鑿於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00年曆史的匯龍潭。匯龍潭景色映照孔廟,於是嘉定孔廟兼有山水亭台之美,成為嘉定的一大特色。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