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石窟寺

洛陽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石窟寺鞏縣石窟寺是繼龍門石窟之後,北魏時期的又一座偉大的佛教藝術寶庫。它位於京都洛陽東北約55公里處,邙山東段大力山下的石壁上。背依黃河,面向伊洛。這里山明水秀,林木繁茂,修竹蔥鬱,自古以來就是洛陽地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石窟寺初名希玄寺,是一個雄偉壯觀的建築群。石窟雕刻始於宣武帝(元恪)景明年間(公元500-503年),以後的東魏、西魏、北齊、唐、宋、金、明,直至清代雍正年間,都進行過重修。佛像的雕造,以北魏為主,續刻以北齊和唐代較多。 石窟寺有石窟五處,千佛龕一個,小佛龕二百五十五座,摩崖大佛三尊,大小石窟共七千七百四十三個,碑刻題​​記二百餘品。 第一石窟為正方形,高、闊各6米。正中有一根方柱,四面雕有佛龕。龕內各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座下面兩側有一對石獅子,蹲伏披毛,形象逼真。佛像的背光刻有火焰紋,兩側有對稱的飛天、化生和蓮花。彈琵琶、橫吹笛的伎樂飛天,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構成以佛為主的對稱、協調的成組石雕。方柱的基座每面都雕有力士,力士下面雕有姿態各異的神王。方柱上端每面都有由化生、蓮花和垂鱗紋、彩鈴、飄帶組成的垂幔,刻工精細。美麗而莊重。門內兩側有三層絕美的浮雕--禮佛圖。左側三幅是皇帝禮佛圖,右側三幅是皇后禮佛圖。帝、後身後跟著文武大臣和成群的嬪妃,帝后皆有侍女攙扶,前有僧人導引。禮佛圖構圖協調,刀法熟練,造型逼真,充分錶現了工匠巧奪天工的藝術技巧。 第二窟為一尚未完工的窟穴。東壁有三個佛龕,是北魏初期的作品。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座下刻二獅子。中心方柱南面從上到下開鑿三個佛龕,最下面的一個較大的為唐代龍朔三年(公元663年)所造。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分立於蓮花或蓮蓬之上。龍楣刻有七個佛像,其兩側刻有飛天。龕外兩側刻雕有比龕門還高的兩個菩薩。 第三窟、第四窟從形制佈局到藝術風格與第一窟大體相同,僅比第一窟略小一點;也有帝、後禮佛的浮雕,刻工之精,如出​​一手。 第五窟突兀在壁面之外,窟高3米,四壁邊長2米,是一平面正方形的小窟。石窟門外上方和兩側有許多從北魏到唐代的小型佛龕。在窟門左側雕有一座佛塔,九級,下三級為樓閣建築形式,每一級都有佛像,為世所罕見,對研究北朝的建築史有重要價值。窟內設有中心方柱;窟頂為方形藻井;藻井中心是一個特大的蓮花,周圍環繞六個凌空高翔的飛天,四角有圖案化的化生佛並間有忍冬。整個藻井是以蓮花為主題,構圖勻稱,美觀大方。 千佛龕石壁較低,內有一個較大的佛龕,為唐代乾封年間(公元666-667年)所造。龕高1.5米,寬2.12米,龕額為拱形。後殿平直、規整,有一坐佛。殿壁刻有排列整齊的小佛龕,有小佛九百九十九尊,加上中間的大佛,恰巧是一千尊,故曰“千佛龕”。龕外兩側有許多摩崖造像,刀法多變,形像生動。 石窟寺是把外來的佛教藝術同中原漢族藝術相結合,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表現了由北朝向唐朝過渡的藝術風格。整個石窟小巧玲瓏,造像維妙維肖,在中國佛教藝術燦爛的花苑中,堪稱為一束絢麗的花朵。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