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黃河古棧道

三門峽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黃河古棧道位於三門峽大壩下游北岸緊靠黃河的陡壁懸崖上,共有兩條。一條離河面較高,一條離河面較低,都是緊挨著石壁的衝擊處開鑿的。 從遺跡上可以看出,黃河古棧道是在緊靠三門峽谷的黃河兩岸徒壁的河水沖擊處開鑿出一條狹窄的石路,再在路斷處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後塞上木樁搭成小道,供船夫們在上面拉縴上溯。現在的漕運遺跡在三門峽共有兩條,一條離河面較高,一條離河面較低。開鑿在棧道壁上的一個挨一個的四方洞和牛鼻孔形穿孔,今天仍然清晰可見,這些四方洞,散佈整個棧道的石壁上,大約有八、九百個。古時人們在石洞上釘進木樁,藉此向石壁攀登。牛鼻可讓縴夫系上繩索攀援,遇到風浪時即可就近把船栓住。凡是來往的船隻,十有八九要在此被河水吞沒。曾經有詩這樣形容“鬼門幽幽深百篙,人們逼窄愈兩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輕鴻毛”。所以從西漢開始,每年的枯水季節,朝廷都要徵調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這一段黃河進行疏通,並修鑿棧道。 今天登上古棧道,還會發現開鑿在棧道壁上的一個挨一個的四方洞和牛鼻形穿孔。這些四方洞,散佈在整個棧道的石壁上,大約有八九百個。古時石洞上釘進木樁,人們藉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繩索讓縴夫攀援,遇到風浪,還可就近把船栓住。 棧道的開鑿時間已無法考究,現存最早的石刻是東漢桓帝和平元年(公元50年)。但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後的棧道上的,可見棧道的開鑿時間還要更早一些。棧道上還有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 黃河古棧道不僅是古代黃河縴夫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也是研究我國東西交通史和黃河漕運史的珍貴文物。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