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擂鼓墩

隨州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擂鼓墩位於隨州市區西1公里處,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春秋時期楚令尹杜越椒叛亂奔隨,楚莊王率師追擊,至此擂鼓進軍,故得名。 現已探明,這裡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葬近200座,初認是春秋戰國時期侯王、顯官的墓葬區。1978年在此發掘的曾侯乙墓距今2400多年,出土青銅、金、玉、漆木器等珍貴文物1萬餘件。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製作之精,保存之好,是同期墓葬發掘中所罕見的。特別是這裡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由64件大小不同的青銅編鐘組成的大型樂器,雖埋藏地下2000多年,仍音樂優美,音域宏廣,古今樂曲均能演奏。曾侯乙墓還出土了編馨、鼓、瑟、琴、簫、笛等樂器。1981年又在其附近100多米處發掘了擂鼓墩二號墓,再次出現了成套大型編鐘。 曾侯乙墓由378立方米優質梓木構成的槨室嚴嚴實實,槨室四周填有12萬多斤的木炭,槨室上填有厚達10餘米的青膏泥黃褐土。 擂鼓墩古墓群位於湖北省隨州市城西北約一公里處,是戰國早期曾國君主曾侯乙墓所在地。墓發掘於1978年夏。 曾侯乙墓,這座擁有東、中、西、北四個墓室的王陵,尤如一座地下音樂宮殿。 寬敞的中室,是“鐘鳴鼎食”的“正殿”,禮樂之器,陳懸井然。一套編鐘沿南壁和西壁立架巍然聳立;一套編磬沿北壁立安放;一架建鼓沿東壁高樹青銅座上;此外,還有瑟(7件)、笙(4件)、簫(2件)、篪(2件)、小鼓(2件)擺列在鐘、磬、建鼓構成的長方形空間。全室樂器如一個大型的“鐘鼓”樂隊,體現著演奏“金石之音”和“鐘鼓之樂”的壯觀氣勢,構成古代諸侯宴食祭祀時完整的軒懸(三面懸掛鐘磬)場面。 東室,列有琴(2件)、瑟(5件)、笙(2件)、鼓(1件),均聚傍主棺,如“寢宮”內演奏“琴瑟之音”輕音樂團。 “寢宮”和類似“後院”的西室,二十一具彩繪棺裡息臥著十三至二十五歲的少女,可能是表演樂舞的“女樂”,連同樂器,一道殉葬。 北室,還陳放著三件專供盛放石盤的漆木匣。 該墓建在紅砂岩坡之上,鑿石為穴, 墓室面積220平方米,深約20米。主棺分內外兩層,全為彩繪。另發現殉葬棺21具,殉葬人多為13—25歲的青少年女性。隨葬物品有青銅禮器、禮樂器、兵器、金器、車馬器、金玉器、漆木竹器及竹簡等達15,000多種,其中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 墓室中鐘、磐、鼓、瑟、琴、笙、簫、笛等種類繁多的樂器排列有序,將墓室裝點得宛如一間古代樂廳。尤其是其中一套擁有64件的銅編鐘,它設計精巧,鑄造瑰麗,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古今樂曲均能演奏,實令人驚嘆不已。出土時,編鐘還完整地懸掛在鐘架之上。這套編鐘是楚惠王56年(公元前433年)送給這位畢生愛好音樂的曾侯乙做殉葬品的,距今已有2,400多年曆史。這批珍貴文物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現墓地已加蓋廳廡,保存了墓坑、棺室及大部分棺木,並陳列著相應的文物及其複製品等。 近年,在距曾侯乙墓約500米的地方, 又發現了戰國時期的古墓群,初步查明為24座,出土文物200餘件,主要是銅器、仿銅陶禮器和兵器,尤以青銅劍為最多。據考證,這座墓群很可能是當時的一個公族墓,即古文獻所說的“族墳墓”。 在隨州市城關西北2.5公里的擂鼓墩。擂鼓墩古為隨國領地,北望桐柏,南面渦山(即大洪山),東臨極水,山嶺綿亙,古塚森森。曾侯乙系戰國早期曾國君主,其墓營建於紅砂岩坡之上,鑿石為穴,墓擴面積220平方米,深近20米,停分四室,均以巨木鑲隔。主棺分內外兩層,全為彩繪,外棺長3.2米,高2.19米,殉葬棺21具,除一格只髹紅漆外,皆施彩繪,殉葬人多系13-25歲之青少年女性。隨葬物品有禮樂器、兵器、車馬器、金玉器、漆木竹器及竹簡等達1.5萬餘件。以九鼎、八簋為中心的銅禮器,品類齊全,造型奇妙,浮雕、透雕、細鏤,錯金嵌玉,巧奪天工。金杯、金盞,光燦奪目。壁、環、璜、佩等玉器玲瓏璀璨,刻技精湛。漆器造型新穎,圖案繁縟,蟠龍、臥鹿,栩栩如生。鐘、磐、鼓、瑟、琴、竺、蕭、笛等樂器,種類繁多,排列有序,宛如一間古代樂廳。尤其是其中一套擁有64件的編鐘,設計精巧,鑄造瑰麗,出土時,尚完整地懸掛在鐘架之上。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古今樂曲均能演奏,令人驚嘆叫絕。這批反映我國古代科學藝術成就的文化瑰寶,現藏在湖北省博物館;並在原地加蓋廳廡,保存墓坑、槨室及大部分棺木,並陳列著相應的文物及其複製品等。 其中隨州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曾國君主乙的墓葬。1978 年發掘。為岩坑豎穴木槨墓,平面呈多邊形,無墓道,南北向,墓坑長21 米,寬16.5 米,深13 米。木槨周圍填充木炭,頂上敷10 ~ 30 厘米的青膏泥。槨內分四室,墓主居最大的東室,漆棺,屍體由多層絲織物包裹。殉人共21 個,各配木棺,均為13 ~ 25 歲的女性。出土隨葬品達1萬餘件,有青銅禮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和金器、玉器、木器、漆器、竹簡等。單樂器即有鐘、磬、鼓、瑟、琴、笙、排簫、篪8 種。曾侯乙成套編鐘多達65 件,並有2800 多個銘文,是震驚中外的巨大發現,為先秦音樂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和文字資料。其他如多達6600 字的240 多支竹簡及一件自銘“?鰲鋇南涓牽?保存寫有28 宿名稱的天文圖等都具有重要價值。由青銅器上多次出現“曾侯乙乍(作) (持)”之類銘文,可確認此墓的墓主。又據?D鍾銘文推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當為公元前433 年或稍晚。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