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襄陽護城河

襄樊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天下護城河,以襄陽護城河寬度為最,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它的平均寬度就超來了180米,最寬處達到250馀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襄陽護城河為什麽寬?是地理原因形成,還是人工修建而成?從古到今,襄陽護城河有過怎樣的變遷? 襄樊地處華夏中部,據歷史學家研究證明:中國從北至南,到了襄樊,地表水驟然豐沛。而只善陸戰不善水戰的北方民族,在歷次南侵過程中,兵臨軍事重鎮的襄樊城下,往往會望水興嘆。聰明的襄樊人逐步認識了水的城防功能,護城河於是一次又一次地在戰爭間隙被拓寬、掘深,從而形成了“中國第一”。 原因之一: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根據史料記載和目前的歷史考證可以得知,襄陽護城河是國內、乃至世界上最寬的護城河。襄陽護城河之所以這麽寬,原因之一,就是源於襄樊悠久的歷史。襄樊學者嚴愛華在《襄樊風情·歷史》一書中曾撰文指出,歷史上的襄樊是古代幾條重要水陸交通線的樞紐,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至春秋戰國時期,襄陽聲名漸隆,地位日重,成為一座重鎮。 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襄樊境內的諸候國先後為楚所滅,了為抵禦韓國的南侵,楚國將具有重要戰略、交通意義的襄陽置為軍事防禦的“北津戍”。襄陽當時就成了楚國的北大門,成了聯接楚國與週天子及鄭、晉、衛等諸候國的通道。而距襄陽不過數十公里的宜城(現在的宜城市),曾一度是楚國的都城。秦統一六國後,廢分封,立郡縣,將襄陽以漢江為界,置南陽郡(江北)和南郡(江南)。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佔據襄陽,分南郡置襄陽郡,襄陽置郡從此開始。 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雖然封建王朝屢經興廢更替,行政區劃的設置、名稱也歷經嬗變,但襄陽始終是州、郡、府、道、路的治所。由於襄樊是我國歷史文化最為悠久的地區之一,並一直是區域性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因此,護城河的寬度為天下之最,並不為過。 原因之二: 戰略防禦、兵家必爭之地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視襄陽為“恢復中原之基本”;清朝著名學者顧祖禹在他的《讀史方輿紀要》一書中對襄陽、武昌、荊州三個重鎮在湖廣形勢中的不同地位曾作過一番分析比較,結論為:“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三郡相較,襄陽殆非武昌、荊州之比也。” 後代史學家對襄樊的軍事戰略地位有這樣的總結:“襄陽為楚北大郡……代為重鎮,故典午之東遷,趙宋之南渡,忠義之士,力爭上游,必以襄陽為扼要;晉之平吳,元之伐宋,皆先取襄陽,為建瓴之勢。”(清·王萬芳《襄陽府志》 ) 歷史上,襄樊發生的有史料記載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共有200多次。從每次的戰局來看,襄樊的得失,直接關係到中原戰爭的全局。尤其是當中國出現南北政權對峙時,襄樊的戰略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襄樊歷史上歷時最長、戰鬥最殘酷的一次戰役是南宋末年的襄陽大戰。這場戰爭發生在公元1267年至公元至1273年,持續了6年之久。最後,樊城失守,襄陽失去依附,加之長期遭受圍困,城內物質匱乏,等待救援無望,守將呂文煥率部投降。 襄陽城失守後,南宋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公元1274年,元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於1276年攻下南宋都城臨安,並最終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其中,襄陽城高池深,是造成襄陽大戰之所以經歷這麽長時間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三: 依據自然條件 當然,襄陽護城河之所以成為華夏第一城池,還有客觀的自然條件因素存在,因為北京、西安、洛陽、南京等地在歷史的位置也相當重要,而它們的護城河並沒有襄陽護城河寬。 池寬水深,水是必要條件。襄陽護城河的寬度與襄樊的水資源豐富是分不開的。古襄陽城內,除了漢水之外,還有襄水。這為了護城河的水源補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實際上,襄陽護城河在形成之初,並沒有這麽寬,它也經歷了拓寬、拓深的過程。 當時,不僅漢水、襄水的水源補給充足,水質也相當好。每逢戰事吃緊時,城內軍民就取護城河的水來直接飲用。後來,隨著城內居民的逐年增多,為了保證戰時能有充足的飲用水,人們便不斷地拓寬護城河。不僅如此,襄陽護城河還有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統。據《襄陽縣志·歲修章程》一文記載:“宋郭杲舊設二閘,盛漲之時閉北閘,開南閘,放渾水入漢(漢江);大水既退,則閉南閘,開北閘,導清水入壕,方法極為盡善。”過去,城內居民是通過護城河上的吊橋來與城外取得聯繫的。護城河加寬後,城內居民如何與外界聯繫呢?為了方便城內與外界聯繫,當時在文昌門、陽春門、西成門與陸路相通處,人工修建了一個環島,以此為支撐建成兩段吊橋,幫助城內外聯繫。環島內既可以屯兵,又可以成為城內防禦的前線。 護城河的變遷 城牆是沿護城河而建的,由城牆的形狀就可以知道護城河的形狀。現在人們看到的卻是,古城牆大部分依護城河而建,從臨漢門至閘口的長門(振華門)區域內,城牆距離護城河卻有一段距離,而且這一段護城河居然出現在城牆之內。這究竟是怎麽回事?這是由於,明代以後,漢水河道有所改變,在現在夫人城的位置上形成了一個水中脊頭,導致它以下的流水變緩,泥沙逐漸沈積下來,時間一長,襄陽城東北一帶便淤積出大片土城,從而造成這一段的古城牆不再臨水。當時,明朝政府根據這種情況,也對城牆進行了改道,新建了大北門。由大北門向東,沿漢水至長門東北角便形成了一段新城牆,新城牆與古城牆所夾的部分就是現在的新城灣。其實,原來的新城灣內有三分之一都是水域。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新城灣內有一個襄陽城內最大的湖,稱為鑑湖。由於城市進程加快,鑑湖已不復存在。 襄陽護城河得到徹底的治理是在1986年,也就是襄樊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以後。最近的一次是在2002年,市委、市政府對護城河周圍的環境進行了改造。 護城河與襄樊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改變它的水質,在“十一五”期間,有關部門將在漢江上規劃興建一個新的水電站。在這個規劃中,充分考慮了護城河的水質問題。有關部門還計劃建設兩條引水渠,其中一條與南渠相連,這將徹底改變目前護城河的水質問題。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