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
鄂州庾樓位於鄂州市老城區的古樓街北段,是一座古老的樓閣被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雖然它同周圍那些巍然高聳、異彩紛呈的漂亮樓群比起來,顯得有些老態龍鍾。 現存的古樓是1940年在原基複建的。樓下的石砌圓拱門,內空高達12米,寬11米,長16米,可以通行大型車輛。1983年,鄂州市建立後,市政府將古樓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專門撥款修葺一新。今日古樓,已成為供中外遊人觀瞻的著名景點。根據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規劃佈局,古樓街已成為舊城區的修理和縫紉業集中的步行街。 古樓又名“南樓”。有人說,這是因為斯樓南向而立;也有人說,因為此樓在古武昌郡治之南。昔之古樓較今之古樓要窄小一些,上有佛堂一座,後毀;並置有響應環城之鼓,每日晨昏為全城敲更報時,故又名“鼓樓”或“譙樓”。 古樓之所以頗有名氣,並非全在於其“古”,而在於它與歷史上的東晉征西將軍庾亮有關。庾亮(公元289-340年)字元規,東晉穎川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人。史載,時人稱他“美姿容,善談化,性好莊老,風格峻整”。晉元帝聞其名,特地召見他,竟覺“風雅過於所望”。晉時,武昌又為江州的治所,所以,都江州領刺史的陶侃一直住在武昌。咸和7年(公元332年),長期鎮守武昌的陶侃去世,朝廷命庾亮接替陶侃,都督江、荊、豫三州。《武昌縣志》記載,庾亮鎮守武昌期間,“崇修學校,高選儒官”,“坦率行已,招集有方,政績丕著”。直至咸康6年(公元340年)因病去世,在武昌總共呆了8年多時間。他死後,其弟瘐翼接替兄職鎮守武昌,庾翼之弟庾冰亦曾鎮守武昌,史稱兄弟三人在武昌皆有德政。鄂州設武昌縣時,全縣有8個鄉,其中一個鄉名為“賢庾鄉”,據說就是紀念庾氏三兄弟的。 歷史上,古樓曾經多次重修。僅明洪武初年、清康熙5年和乾隆25年就重修過三次。不過,各代重修人的想法不盡一致。康熙時,古樓之下“石而堅”,“其上則荊榛縈繞,鳥鼠攸居”,一派荒涼破敗景象,所以,縣宰熊登特地撥款重建此樓。從他的《重建庾樓記》可知,他的主要目的地是為“以壯形勢,為培國脈;以達晨昏,為鼓民生”,即主要突出南樓和譙樓兩大作用,而把遊觀紀念性質的庾樓放到很次要的位置。乾隆時期去康熙朝不到百年,古樓一帶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既是出入縣衙的交通要道,又是繁華熱鬧的商業鬧市。對此,縣令邵遐齡在《新葺庾樓記》中作瞭如下精彩的描述:“樓之下固孔道也。自屏外至壽井不上百弓,而遠則北通蘄、黃,南達咸、冶,為行旅舟車所輻輳;近則官司紳士,輿蓋衣冠所出入,農工商賈、布帛菽粟、釜甑器械所交易。夾市操作之家,巡市徒役之眾,晝夜無停聲,跬步無隙壤,湫隘囂塵,不啻臨淄之市矣。” 值得一提的是,古之鄂州(今武漢市武昌)也有個庾樓(亦稱南樓),址在黃鵠山(今蛇山)黃鶴樓之東。由於不少吟詠古鄂州南樓詩文的流傳,許多人都以為此南樓即晉時庾亮吟詠玩月之南樓,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輿地勝》在提到鄂州南樓時說得很清楚:“或以為庾亮所登,非也。亮所登在武昌縣”。前人在吟詠古鄂州南樓時,常把庾亮的故事扯在一起,正與蘇東坡稱黃州赤壁為“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如出一轍。古鄂州之所以不避和理復和假昌之嫌,重建一南樓,也確有紀念庾亮之意。從“鄂州南樓”的稱謂可知,此樓之建設不會早於唐代。因為唐代以前,武漢市尚稱江夏郡,高祖武德4年(公元621年),才取漢“鄂縣”之名,改江夏郡為鄂州。李白曾游過當時之鄂州,有《望黃鵠山》詩,詩中根本未提到過南樓,可見當時南樓並未建成。前人遺下吟詠鄂州南樓的詩作,最早要推北宋的黃庭堅,其後,南宋的范成大、陸游等均有《鄂州南樓》詩作傳世。據此可以推斷,古鄂州南樓的建設大致在宋代,較武昌庾樓要晚七八百年。
和鄂州其他地方一樣,最出名的美食還是東坡餅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