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明顯陵

荊門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明顯陵俗稱皇陵。在鍾祥市區東北7.5公里的松林山。係明世宗朱厚熄之生父興獻王(後追溢恭睿獻皇帝)朱佑元(1476-1519)陵墓。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年)。佔地約600畝,四周圍以朱色高牆,周長3.6公里,其前建紅門二座,為磚砌琉璃瓦頂無梁殿建築。門外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石碑兩塊,系嚴嵩手筆。石板鋪成長達1300米的神道,直達內城。沿途有徹碑亭、榻星門和石橋五道跨於婉蜒流瀉的九曲河上。神道兩邊依次排列有八方雲龍華表和獅、獬豸、駱駝、象、麒麟、跪馬、立馬各一對,石人有文臣、武將各兩對。整齊有序,形態生動。內城正門為校思門,其後為核恩殿,均於明末被毀,尚存琉璃瓊花、雙龍壁及宮殿石基、石雕欄杆和螭首散水等,都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最後為塋城(也叫寶城),圍著兩座高大土塚,為朱佑杭及其妻蔣氏的墳墓。在塋城正前方城台上有明樓,平面正方形,邊長9.2米,上覆重簷歇山式黃色琉璃瓦頂。樓內豎墓碑一塊,上書正楷大字“恭睿獻皇帝之陵”。環塋城城頭的排水孔道,用漢白玉雕成36個龐大的龍頭裝飾,極為壯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歷時四十年建成。係明世主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獻皇帝皇帝朱祐杬(1476—1519)、母親章聖太后的合藏墓。由於一陵兩塚、一陵兩身份的特殊陵寢結構及其獨特的建築風格,2000年明顯陵被聯合國授予“世界文化遺產”稱號。 顯陵的主人其實沒有做過一天皇帝,下葬時只能按藩王的陵墓等級修建。誰知三年之後,他的兒子朱厚熜被迎往北京入繼大統,是為明世宗。並追尊生父朱祐杬為皇帝。並以帝陵規制升級改建了原有的藩王陵寢。 意義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每臨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財力、人力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這些陵墓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一個時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範。 明代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歷276年,共建有18座皇帝陵墓。顯陵是第12個皇帝陵墓,建於16世紀中葉,1519年至1566年(明正德十四年至嘉靖四十五年),歷時46年,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祐杬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位於湖北鍾祥縣。 顯陵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皇帝陵墓,因其修建時間長,用工巨大,從而形成了高水平的建築。顯陵在規劃佈局上,利用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將陵區四周的山川水係作為建築構成的主體要素,“陵制與山水相稱”,根據“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將鬆林山左峰作為依托玄宮(皇帝棺槨停放的地下宮殿)的祖山,左有山脈作為陵區兩側環護的砂山,前沿的天子崗作為陵寢的案山,形成了一個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局部小環境。在建築佈局上,充分利用松林山間的台地依次安排下馬碑、門、亭、望柱、石像生、坊、橋等,順山山勢引導至享殿、明樓和寶城。疏密有間,層層遞進,給人以封建禮制的秩序感。建築掩映於山環水抱之中,相互映襯,如同“天設地造”,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顯陵在建築手法上也有其獨特之處,如一座陵墓二座地下宮殿、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回環的御河、龍形神道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同時,顯陵的建造是明中葉重大事件“大禮議”的產物,關聯著嘉靖初年的社會思想、信仰和一些政壇首腦人物的命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比較分析 顯陵是18座明陵中第12座帝陵,建築時序屬於中期,在明代帝陵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與意義。 月芽城制度月芽城是方城與寶頂之間的一個月芽形小院,俗稱啞吧院。月芽城是供皇帝行覆土禮而設置的。每年清明節,皇帝要在此向寶頂培置13擔淨潔的黃土。月芽城制度由孝陵開始,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及顯陵一直沿用。 前朝后寢制度明代帝陵是按前朝后寢的製式而佈局,前朝即棱恩門、棱恩殿和左右配殿等組成;后寢即方城、明樓、聖號碑、寶城、寶頂及地下玄宮等組成。前一部分是舉行日常祭祀的活動中心,棱恩殿中設有三間暖閣,中間放有神寢即皇帝、皇后的神主牌位;後一部分即墓主人棺槨安寢之所。原則上只有皇帝才能進入這一區域。這一制度為顯陵所繼承。“陵制當與山水相稱,恐難概同。”明世宗崇信道教,顯陵在繼承“天壽山七陵之製”的基礎上,又出現一些新的建置。 新舊寶城與瑤台在明代帝陵中,顯陵兩個寶城的建置可謂絕無僅有。這一變化的出現與墓主人的身份變化密切相關。前寶城建於1520年(正德十五年),是墓主人為藩王時按其規制所建造的親王墳。後一寶城建於1539年(嘉靖十八年),是墓主人被迫尊為皇帝后所建造的寶城,兩座寶城之間以瑤台相連,構成一個相互關連的整體。 獨特的排水系統顯陵以一條彎曲的九曲河,將鬆林山主脈(祖山)流下的水,巧妙地從陵區排除。九曲河上按地勢高低設有聚水洩洪的堤壩,分區段保留了明淨的水面,淨化了陵區的環境。雖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視陵區的排水、洩洪,開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顯陵御河以其排水體系之完善、體系風水理論之完美,與前七陵形成顯著的區別。顯陵的前後寶城各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將寶城上的水直接排向城外。此前,天壽山七陵寶城是向內排水的,其後修建的永陵、定陵繼承了顯陵這一排水方式。 龍形神道的做法顯陵中軸線上修建有一條彎曲如龍形的神道,其做法是中間鋪石板,兩側鑲嵌鵝卵石,外邊以牙子石收束,俗稱龍鱗道,也為明代其他陵寢神路所無。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