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市
李時珍墓在蘄春縣蘄州鎮東門外雨湖之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時珍(1518-1593)是我國傑出的醫藥學家。字東壁,號瀕湖,蘄州(治今蘄春)人。一生著書十餘種,尤重藥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主張革新。為糾正古代記載本草中存在的“品種既煩,名稱多雜”,“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之弊,決心自己編修本草學。為此,經常上山採藥,深入民間,“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花了近30年時間,參考800餘種書籍,先後易稿3次,寫成一部集我國明代以前本草學大成的《本草綱目》。出版後,陸續有了日、朝、英、德等各種譯本或節譯本,在世界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建國後修葺了墓塚,增建了牌坊、蓮池、拱橋、層台、花壇、藥圃、六角亭、紀念碑等,並擴地增建了李時珍紀念館、國藥館,陳列有李時珍生平、《本草綱目》的各種版本和中草藥標本以及全國各大藥廠研製的中藥成藥產品。已形成一座佔地達75畝、建築典雅、軒敞明麗的陵園,吸引著國內外遊人、藥商來此瞻仰和開展藥材貿易活動。 李時珍紀念館座落在蘄州古城風景秀麗的雨湖畔,傍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時珍墓,於1980年建成。館名由鄧小平同志於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紀念館佔地面積5萬多平方米,文物設施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全部採用仿明代建築風格,亭廊樓閣,紅柱青瓦,古樸典雅。 李時珍(1518-1593),湖北蘄春人。他出生於一個世醫之家,受父輩的影響,從小就勤學好問,鑽研醫學,很快就成為一個名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他發現前人的醫藥書中錯誤頗多,且載藥不全,為避免遺害後人,便決心重修一部本草。經過近30年的艱苦努力,他親自種藥、採藥、嘗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終於完成了被大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東方醫藥巨典”的《本草綱目》。《本草納目》全書200萬文字,載藥1892種,附圖1000餘幅、藥方一萬多條。書分16部、52卷,集中國藥學之大成。 紀念館第一重院落是本草碑廊,分立院落兩旁的長廊牆壁上共鑲嵌著98塊黑色大青石碑,石碑上分別刻有李時珍畫像、李時珍傳、蘄陽八景等珍貴的史料和《本草綱目》中選下來的128種中草藥標本圖,堪稱科普長廊。碑廊院的盡頭是紀念館序廳的大門。大廳正中矗立著高兩米的李時珍全身白色塑像,四周牆壁上掛著一些名人名家的題詞。大廳右邊是一組李時珍行醫塑像圖,左邊是明代蘄州城模型圖。走出大廳,可見一幅巨型彩色壁畫——李時珍武當山採藥圖。第二重廊院是李時珍生平展覽,通過近千件實物、史料、圖像,並配以文字,展示了李時珍偉大的一生,及其卓越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 出紀念展廳,穿過月洞門,便是第三重院落。藥物館居其中,是全國200多家醫藥企事業單位為緬懷醫聖,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主動捐款數百萬元建成的。藥物館分上下兩層,共有四個展廳。展廳有神農(即炎帝)、張仲景、陶弘景等十多位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藥學家的塑像,展示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醫藥文化。展廳通過數百種動物、植物、礦物藥標本,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後繁榮昌盛的醫藥事業,展示了祖國醫藥走向世界,為人類健康作出的巨大貢獻。出藥物館後,便是佔地一萬平方米的百草藥園。這裡有300多種生態植物藥標本,是一處理想的教學、科研、科普園地,青少年學生可以在這裡識藥、採標本。 李時珍墓座落在一小山上,這裡是李氏的祖墳地。李時珍父母合葬墓居其左,李時珍夫婦合葬墓居右退後一尺,兩個合葬墓緊靠在一起,兩塊石碑碑文清晰可見。墳墓正前方150公尺處有一高大石牌坊,其正面“醫中之聖”四字為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背面刻有《科學之光》石匾。墳墓前的平台上高高地矗立著李時珍的半身塑像,李時珍雙目有神,凝視著前方,似乎在一直關注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