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宋慶齡故居

西城區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宋慶齡同志故居坐落在北京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后海北沿。門前水天相映、碧波漣漪,堤岸楊柳輕揚,院內曲徑迴廊,樓堂亭榭;湖水環繞,山石嶙峋;綠樹濃蔭,花香四溢。是一處雍容典雅、幽靜別緻的庭園。 故居佔地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五千平方米。原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府邸花園,也稱西花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就計劃為宋慶齡在北京修建一處住所,但她一再遜謝。1962年,周恩來總理受黨和政府的委託,親自籌劃,決定藉此王府花園,精心設計改造葺舊更新,在原來主體建築迤西,接建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層主樓,作為宋慶齡的住所。1963年4月,宋慶齡遷居於此,1981年5月29日逝世,共在這里工作生活了18個春秋。 1981年5月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宋慶齡同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年10月中央決定把此處住所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並由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在鄧穎超、廖承誌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直接領導下,對故居進行了全面修整,保留和恢復了宋慶齡生前工作、生活原貌,以其原狀進行陳列,在全國范圍內收集文物、資料,籌辦了“宋慶齡同志生平展”。是年5月29日,值宋慶齡逝世紀念日之際,由鄧穎超親自揭幕,故居正式對公眾開放。現已成為“青少年教育基地”。

特色

宋慶齡故居的主要建築是具有中國古建築特點的清一色的灰筒瓦捲棚式頂結構,大部分保留著原王府花園的佈局和風格。 此建築原來是一座封閉的大院落,臨湖沒有大門,出入西花園要經過開在與宅邸相接的東垣中部牆門。成為宋慶齡寓所後,將東垣的入口封閉,於南垣東端開一座灰筒瓦歇山頂,油漆彩畫的高大門樓為正門。南垣西端開一側門,供工作人員出入和行車。 由正門進入左側假山上建有一座扇形的古亭,稱“扇亭”,其匾額上正名為“箑(sha)亭”,是醇親王奕親筆題書。登上此亭可飽覽后海美景。下“扇亭”向北行進則入灰筒瓦頂,油漆彩畫的抄手游廊,至一座六角攢尖頂的亭前,這座亭即是成親王永瑆為了感謝皇帝允許引玉河水入園之恩而建造的“恩波亭”。這裡也是當年納蘭明珠之子納蘭性德(成德)邀文人墨友吟詩作賦的“淥水亭”原址。 沿遊廊向北便來到一片大草坪前,它的東南角,豎一旗桿,是宋慶齡遷來此處後升國旗的地方。草坪的北面即是園內的主體古建築群。其中,前廳“濠梁樂趣”,原址是“益壽堂”(改建時匾額不知去向)。“濠梁樂趣”匾是後移至此,原來掛在現在草坪南端戲台的南側,前臨南湖,因借用莊子《秋水》篇裡“知魚之樂”的典故而得名。現在的“濠梁樂趣”是宋慶齡生前的大會客廳,在這裡宋慶齡多次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商議國家大事。如今是宋慶齡生平展的第一展廳。後廳是“暢襟齋”,全園中的主房(1938年載灃自天津搬回北京後,就住在這裡),是大餐廳,在這裡舉行宴會、招待外國貴賓、海外僑胞、國際友人,現在是宋慶齡生平展的第二展廳。東廂房是“觀花室”,西廂房是三捲棚勾連搭的“聽鸝軒”。在改建宋慶齡寓所時,切去了西廂房西面的二卷,將“聽鸝軒”牌匾移至“暢襟齋”的東耳房上,保留東面一卷與新建的二層灰筒瓦綠剪邊歇山重簷的主樓巧妙套接,渾然一體,而主樓的內部設施均為西式,因此說它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襯托出主人東西方文化內涵。 二層主樓的原址上曾有一座四方古建庭院,三排房舍,同前面提到的“益壽堂”、“暢襟齋”、“觀花室”、“聽鸝軒”都是醇親王府的原有建築。“暢襟齋”為翁同手筆,“濠梁樂趣”、“觀花室”、“聽鸝軒”為載灃的老師繆嘉玉所題。 自二層主樓西門出而南行,小橋南的西側,有一形態奇瑰的太湖石,上面刻著“歲歲平安”四個大字,遒勁有力,相傳出於成親王永星之手。“歲歲平安”表達人們最樸素的祝福,遊人在此留影紀念。由此登上西山,是為紀念宋慶齡誕辰百週年建造的一座“瑰寶亭”。周恩來總理曾多次稱譽宋慶齡為“國之瑰寶”。“瑰寶亭”匾額是宋慶齡的生前好友著名書法家、原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的。“瑰寶亭”的石雕、木雕、彩畫均雕以梅花,特別是雙重圓簷上的十幅國畫梅花是宋慶齡生前好友廖仲凱先生的夫人何香凝女士所繪,表達了宋慶齡一生光明磊落,高風亮節。 由“歲歲平安”石沿湖向東南​​行,見一石階小徑蜿蜒通向小山上的三間轉角古建築,為“聽雨屋”。它原是王府主人的休閒場所,與東側的“扇亭”相呼應,取“風調雨順”之意。 再向東進,聳立一座二層建築,其匾曰“南樓”(載洵所書)。一層由正門入,而二層則由遊廊攀上。它的外牆採用古代的“磨磚對縫”工藝砌成,表面看沒有任何粘接物,表現了我國精湛的古代建築技術。 故居園內有古樹名木60多種,千餘株。秋柏古槐、綠翠幽篁。南北花卉百餘種,玉蘭、辛、牡丹、芍藥、迎春、連翹、丁香、紫藤。其中有宋慶齡喜愛和養護過的石榴、葡萄、月季和海棠,還有朋友們贈送的花木盆景,裝點庭院,生機盎然。在草坪上有一株古槐,樹冠闊如巨傘,枝垂匐地,樹蔭近百平方米,主幹圍長3.5米,樹齡有500多年,被列為國家一級古樹。宋慶齡生前常在二樓隔窗而坐欣賞她美麗的豐姿,宋慶齡覺得它像一隻展翅回首的鳳凰,取名為“鳳凰國槐”。在“歲歲平安”太湖石南邊的西山腳下,有一棵不高的馬尾松,是宋慶齡遷居這裡的第一年年底為了在聖誕節招待外國朋友和孩子們,派人從西山苗圃選來作聖誕樹的。翌年早春,宋慶齡發現它的針葉多有枯黃,就讓工作人員栽在這裡,時常來觀賞並關心著它的成長,如今格外茂盛。在西山南麓,有一盆老石榴樁景,更為宋慶齡所鍾愛。這盆石榴樁是原來是皇宮之物,植於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歲。紫砂盆是明代遺物,被人們譽為“國寶盆景”風采不減當年。“南樓”前有一古樹以圍欄作為保護,牌曰“明開夜合花”。據說它就是納蘭成德當年親手栽植於楹前的數株之一。 院內有一架龍眼葡萄,是宋慶齡住在方巾巷時所植。1959年她遷至什剎海前海西沿住所,隨之移於院內。1963年,這架葡萄又跟隨她來到這裡。每年中秋時節,宋慶齡會親自採摘葡萄招待客人。 跨院中間劍石旁邊有兩株寬大的海棠樹,都是原醇親王府花園內的植株。春天花開繁榮、秋季果實累累。宋慶齡常常用果實製作海棠醬,給身邊的工作人員品嚐。如今,每每果實熟了,人們不去採摘,倒是園子裡的燕子、喜鵲權當自己的美餐享用了。主樓前擺放十幾盆石榴樹,也是隨宋慶齡喬遷這裡的。每年秋天,紅燈籠似的石榴果壓彎了樹枝,很惹人喜愛。有一次,宋慶齡聽說有人摘了沒有熟透的石榴,就親自寫了條子:“不要隨便摘石榴,要留著讓來賓們觀賞。”院子裡還擺放許多盆栽花木,其中有周恩來、鄧穎超送的石榴;陳毅送的榕樹盆景;​​朱德、康克清送的蘭花;廖承志送的鳳尾葵;傅作義送的臘梅;美國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諾送的梅花等等。 故居還有一道亮麗的風景——那就是宋慶齡喜愛的鴿子。 宋慶齡生前喜歡鴿子。她們潔白無瑕,象徵和平。鴿子也寄託著她對親密的戰友、伴侶孫中山先生的情感與懷念——因為孫中山也喜歡鴿子。在工作​​之餘,宋慶齡常來餵牠們。她與鴿子以獨特方式聯繫——聽到她的叫聲,鴿子就會聚在她的周圍啄食,或凝望她,儼然是好朋友。 如今,鴿子隊伍已經壯大,品種也很多,尤為引進人注目的是穩拿國際信鴿事業(天津)有限公司向故居捐贈的世界名系種鴿。分別以“和平、友誼、回歸、統一”等命名,以表達對宋慶齡的敬仰愛戴和嚮往祖國統一的美好心願。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