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張家界土家風情園

張家界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張家界土家族風情園座落在風景明珠張家界市境內。交通十分便利,距機場、火車站僅十分鐘車程。園區佔地809餘畝,總投資7500萬元,是一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集旅遊觀光、文藝表演、奇珍展覽、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遊服務企業。 園內建築多為木石結構,雕樑畫棟,金壁輝煌,飛簷翹角,玲瓏雅緻。代表作有土司城堡、擺手堂、土家山寨、垕王宮等。特別是沖天樓,依山造閣,氣勢恢弘,樓高48米,九重十二層,曲徑回复,獨具匠心。 民風民俗展示主要有土家婚俗、頭飾服飾、蠟染、織錦、銀匠、石匠以及奇石根雕,珍貴文物展等,還有整台原汁原味的土家文藝節目,如表現土家原始勞作與生活情形的茅古斯舞、銅鈴舞、擺手舞、打溜子等表演。 園內設有三星級賓館,設施豪華,功能齊備,高中低檔客房百餘間,床位250個,多功能會議室三個,另外還設有桑拿按摩、美容美髮、網吧、游泳池等。土家山寨吊角樓式的客房雅緻幽靜,別有情調。餐廳主要由宴會廳和土家走馬轉角樓式的大小包廂構成,全為木質結構,風格獨特,經營瓦缽系列、竹筒系列等土家菜餚,臘幹酸野,土色土香。可同時容納三百人就餐。另外還設有消閒茶藝服務。

特色

張家界市各賓館、飯店精工製作與燒烤烹飪的山珍野味,別有風味,帶有濃厚的民族氣息與鄉土氣息。在土家族、苗族同胞中,有一種美食,是獨具地方風味的美味佳餚,這就是鮮為人知的“酸酢魚”。何謂“酸酢魚”?就是將捕捉到的新鮮小魚,破肚洗淨,裹上米粉(米粉中要放少許食鹽,調勻​​),然後放進菜壇內,醃3至5天,待有酸味以後再挖出來用茶油或其他植物油炸熟,這樣色澤金黃,味道又酸又香,十分可口。“酸酢魚”因為在菜壇里長時間醃漬,且經過食鹽浸漬魚已酢熟,故可以從壇內取出來吃。“酸酢魚”是少數民族同胞待客的名菜,主人家平常都捨不得吃,非客至不食。 華南湍蛙,又名石蛙,當地山民俗稱“梆梆”,屬兩棲綱蛙科動物,它是捕捉水蛇的能手。華南湍蛙平常生活在溪流石潭中,有時晚上上岸活動。它與斑魚交配產子。華南湍蛙無論白天或黑夜,都能發出“梆梆”的叫聲,故俗名“梆梆”。華南湍蛙的肉十分細嫩鮮美,尤其燒湯,比雞湯還香甜。它營養豐富,是名貴食品之一,也是待客的上品。 嘎嘎雞,又名岩雞,屬鳥綱雉科,因其叫聲“嘎嘎”而得名。嘎嘎雞平常生活在高山峻嶺,只是天氣晦暗或驟變時才飛上飛下,並不斷發出,“嘎嘎”的叫聲,預報氣候的變化。嘎嘎雞,長得肥大,一般重1.5至2.5公斤,大的也有3.5至4.5公斤的,它肉細嫩,味鮮美,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比家雞香得多,是下酒的名菜,也是名貴的山珍海味之一。 山蒼子,當地人稱“辣姜子”與“山胡椒”,是許多食品的佐料。山蒼子可以食鮮子,也可以炸油。油的主要成份是含檸檬烯、甲荃庚烯酮。它可以配製各種食品,也可以用作捲菸、化妝品、牙膏、香皂與肥皂等產品的香精。它還是合成維生素A的紫羅蘭酮系列香料的最好原料。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吃水餃、米粉或麵條,只要滴上一滴,便又香又帶微辣。吃鮮魚、鱔魚、泥鰍等,滴上一兩滴入火鍋,有一種特別的芳香味。 “泥鰍鑽豆腐”是土家人喜愛吃的一道菜,燒製方法是先把小泥鰍放在缸里或壇子裡,倒清水並放少量的食鹽,餵養一夜,等泥鰍吐盡肚子裡的泥沙和其它雜質,再用清水沖洗,並將活鮮鮮的泥鰍倒入嫩白豆腐內,讓它們亂鑽,等把豆腐鑽出若干小眼,再下油鍋燉煮,並加上花椒、蔥花、味精、生薑末、醬油等佐料。這道菜營養特別豐富,又特別鮮嫩,其味特美,是土家​​人招待貴客的美味佳餚。 鱔魚下萵菜,是將鱔魚片(一定要去刺)先放植物油炒炸炒糯,然後入火鍋,待湯開以後,邊吃鱔魚邊下萵菜,這樣,其味鮮美,也是地方風味菜之一。 “砂鍋燉狗肉”,也是土家人愛吃的一道傳統菜。它的烹製的方法是這樣的:先將帶皮狗肉3斤,洗淨並切成3大塊,放入鍋內用明火燒開,再取出清洗一次,清洗後再放入砂鍋內加清水(水量以沒過狗肉為宜),並放進佐料(薑片、蔥把和白酒1兩),加蓋,先用明火燒開,再用小火煮10至15分種,撈出狗肉,剔除骨頭,一面將骨頭放入原湯汁內煮,一面將狗肉切成1寸長,3分厚的肉片放到一邊,再放入油鍋翻炒,翻炒時放入白酒5錢,翻炒幾下再倒入砂鍋,用狗肉原湯煮,並放入少許食鹽、辣椒、薑末、桂皮等佐料煮開,然後再用小火煮半小時,上面撒點胡椒粉與蔥花,即成了一鍋香噴噴的“砂鍋燉狗肉”名菜,吃時味美異常。 團馓,俗名“糯米馓子”,是苗族、土家族、白族與漢族都愛吃的一種特產。製作方法:用地道和上等糯米蒸熟,倒入一種特製的木板做底、圍篾做圓圈的模子內,將熟糯米壓平並用一種農家栽種的紫果水或食色素在上面畫上“喜”字等吉祥圖案,等冷卻後再取出來,然後曬乾、儲藏,或達親友,或逢年過節自食,吃時用植物油炸酥,味道又香又甜又脆,十分可口。炒米的製作與團馓部分相同,先將上等糯米淘洗,浸泡,然後過濾,蒸熟,倒地竹簟上用手捏散,製成“陰米”曬乾。吃時,用沙炒,使其膨脹,篩去沙子,便成“炒米”。吃時,可以乾食,也可以用開水放糖泡食,其味又酥又甜又香。 在土寨苗鄉,普遍流行著一種過年“打粑粑”的習俗。粑粑,有純糯米做的,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包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粘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用木雕模做的,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脫粑”。有些愛講究的土家人,還用蓼竹葉包成1對1對的,在粑粑內放有芝麻和糖,吃起來又甜又香,俗名叫“蓼葉子粑粑”。土家人民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曆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所謂打糯米糍粑,據當地鄉土志書記載:“系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約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粑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臘或茶油,先出砣,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玉圓光滑,講究美觀。吃粑粑也有學問,一般是用炭火烤,叫燒粑粑,用青菜湯下粑粑片,叫煮粑粑,與臘肉炒,叫炒粑粑。粑粑做得多,一時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內,這樣可以儲藏2、3個月不壞,到插秧時候有粑粑吃。 在土寨苗鄉,還有一種習俗,叫“三月三,蒿子粑粑扎蛇眼”。就是農曆三月初三日,家家戶戶做蒿子粑粑吃,以此象徵著用蒿子粑粑把蛇眼堵塞,不讓毒蛇出洞,使人畜免遭其傷害。陽春三月,氣溫上升,地暖風熱,經過一個冬天冬眠的各種蛇便甦醒過來,蠢蠢欲動,傳說,用一種名叫蒿草的草本植物搗爛,浸泡,去汁,揪幹,然後散開,用糯米粉拌和,做成粑粑敬神,便能將毒蛇堵在洞內出不來,使人畜免遭其害。這種古老的習俗,已沿襲兩千多年了,但至今仍在湘西一帶盛行。當然,隨著文化科技知識的傳播,今天做蒿子粑粑完全是作為一種美食品嚐,決不是以往那種帶迷信色彩的“敬神消災”了。蒿子粑粑的做法與吃法是:先上山採擷嫩蒿(俗名“粑粑蒿”,面綠,葉底微白帶絨毛),回來搗碎、浸泡,去其汁、揪幹,然後用糯米粉拌和,做成圓粑粑,中間包臘肉和鹽菜、蔥(也有不包臘肉芝麻粉和糖的),蒸熟吃熱的,或冷卻後或燒烤或再蒸都行。這種蒿子粑粑吃起來又香又甜,美味可口,實乃獨具地方特色的食品。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