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八面山自然保護區

郴州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八面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桂東、資興、炎陵縣三縣交界處,並與汝城縣相接,總面積0.43萬公頃,核心保護區0.24萬公頃,主要珍貴樹種有南方鐵杉、紅豆杉、三尖杉、香榧、銀杏、金葉白蘭、亮葉水青和多種竹類,有我國罕見的33.3公頃穗花杉純林,在桃源村發現有我省第二個銀杉分佈點。動物資源有金錢豹、短尾猴、水鹿、毛冠鹿、獐、黃麂、果子狸、貓狸等。這里風景優美,林海茫茫,是科學考察、旅遊、夏令營活動的極好場所。 八面山自然保護區現在地貌格局的形成是在內外營力共同作用下,經歷了漫長地質歷史過程的結果。深受其所處區域的地殼運動、地質構造、岩石性質和外力作用控制和支配。在地質時期中,正處於南嶺東西構造帶和羅霄山脈南北構造帶相互干擾、相互交叉和重疊的區域;它主要里東、印支、燕山新構造等歷史運動。這裡從震旦系至志留係長達四系的地質地史時期曾是片海洋,位於湘中、湘東南“華夏古陸”的邊緣古海槽沉積區,志留紀末,加里東造山運動,海水退卻,隆起為陸。表現為大面積的上昇運動。中三迭紀末的印支運動,表現為強烈的擠壓,產生長約45公里的水口――八面山一帶的S狀旋卷構造。中侏羅紀末發生的燕山運動,表現為明顯的斷塊運動形成了近南北向的褶皺山。燕山運動後,構造運動以間歇性抬升剝蝕夷平,造成現在所見的海拔1000米以上五級剝夷面,形成八面山“H”形地貌輪廓的雛型。晚第三紀開始的新構造運動繼承了燕山運動的特徵,繼續斷塊上升,且明顯地表現為間歇性和差異性的特點,使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五級剝夷面上升到現在的高度,而呈現出現在的地貌的基本輪廓。由於地面流水、風化和重力作用等外部營力的影響,形成了現代八面山嶺谷縱橫相間,切割甚深的“U”、“H”型峽谷的地貌特徵。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