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永州九嶷山舜帝陵景區

永州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歷經十幾年修復的舜帝陵,位於寧遠縣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舜源峰北麓,佔地9000平方米,長達500餘米的羹牆為之統抱。它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為宮殿 ​​式四進佈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依次遞進,重簷斗拱,氣勢恢宏。四周楓柏扶蔭,舜源峰聳峙其後,峰上古木繁茂,峰頂古老石樅仰天臨風,更增添舜帝陵莊嚴肅穆景象。它以其宏偉壯觀,靚麗宏闊的氣勢,屹立於九嶷萬綠叢中,迎接海內外賓客。  舜,姚姓,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帝,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舜帝陵是中華民族傑出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之陵寢,它是被我國陵墓史料《陵墓誌》記載的“最古老的陵墓”,據《九嶷山志》記載:舜陵經始於三代時夏朝。 舜帝陵與舜陵祀廟最初是分設的。三代時舜廟建在大陽溪(今寧遠縣大陽洞一帶)白鶴觀前,土人呼為“大廟”。秦漢時移於玉岩前百步,至明代洪武四年(1371),才將陵廟遷建於舜源峰下,以舜源峰的雄偉氣勢為陵山,將陵、廟合一。舜帝陵在明、清兩朝期間,經過明正德十六年(1521)、萬曆三年(1574)和清康熙五十四年(1716)、雍正三年(1725)4次增修,規模較大,有頭門、儀門、省牲亭、拜殿、正殿、左右廂房、左右碑亭及寢殿,四周垣有宮牆。  民國二十四年(1935)當地一百姓葬其母於陵山,被村鄰告發,縣府令葬母者遷墳,其人在遷其母墳後,將舜帝陵付之一炬,舜帝陵主要建築被盡行燒毀。民國三十一年(1942)湖南政府撥款3萬元(時稱法幣)對燒毀的舜陵建築予以修復,因資金拮据,規模十分簡陋,大不於前。至新中國成立前,因舜陵廟附近同善的僧人散去,無人護理舜帝陵,只委託一唐姓群眾守廟,這時的舜帝陵已經十分破舊。  全國解放後,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佈舜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時的舜帝陵建築,除了幾棟破舊的房屋和50幾通碑外,已經是徒空四壁了。“文化大革命”時期,舜陵圍牆及其它房舍的磚牆被拆去建集體豬場,石碑被移去修水渠、建小發電站。古老的舜帝陵已經面目全非,除了幾棟搖搖欲墜的破舊建築,就是那通孤零零的“帝舜有虞氏之陵”陵碑和難以移動的“撫瑤頌碑”。1980年林業部顧問、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任北京農大校長樂天宇教授從北京回到寧遠籌辦“九嶷山學院”,他來到舜帝陵,看到這裡的情況,便決定將學校暫時藉辦在舜陵幾棟破舊的房舍裡,對舜帝陵加以保護。他召集九嶷山村的干部群眾,說服他們從水渠上抬回24通碑復立於陵前,併計劃個人出資先修復陵碑亭,讓古老的舜帝陵重新恢復往日的風貌。  舜帝陵景區以舜帝陵及有關碑刻古蹟,奇峰異洞、摩岩石刻、湖光山色、詩詞碑林為遊覽主題。  舜陵是中國唯一的舜帝陵墓,被稱為“華夏第一陵”,乃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而葬於九嶷山。陵區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佔地600餘畝。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狀,氣勢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廟,陵廟坐南向北,規模宏大,佔地24644平方米,分為前後兩重院落,五進建築。陵廟內建有莊嚴肅穆的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廂房。陵廟外有長200米的神道。陵廟祭碑廓內保存的歷代祭碑36方,它們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  在陵內陳列著一張風格迥異的古地圖,這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古地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它繪於公元前168年以前,於1972年出土。地圖上有九根柱狀物,標記的就是舜帝陵。永州九嶷山舜帝陵景區地址: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城南三十公里處。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