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見龍塔

定安縣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0人去過

|

0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見龍塔是海南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建築時間較早的古塔之一。始於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定安知縣伍文運和鄉紳林起鶴等捐資創建,未竣,至乾隆三十三年(1765年)再由知縣吳先舉等捐資繼成。塔高20餘米,八角七層仿樓閣式,塔磚有《千字文》的單字印記,底層正面額上刻有"見龍塔"三字,塔頂覆盆上樹鐵剎竿巔插藍天,遊人可從內壁磚梯螺旋登至塔頂,遠眺建江南岸,觀賞江邊及遠處綺麗景色,貽情悅性,心曠神怡。 1956年人民政府撥款修整見龍塔,使古塔仍然保持昔日風姿。 當車行至海南省東線高速公路定安段仙溝路口時,在西南方,遠遠地就有一座塔撞入視線。塔平地突起,與周圍景物形成鮮明對比,它孤標天際,氣勢不凡。 這就是定安有名的見龍塔。行至塔下,仰目而視,七級高塔使人頗感渺小。青灰的塔磚、古樸 的塔基、褐色的葫蘆頂以及塔身上隨風搖曳的雜草,讓人頓感歲月流逝的滄桑。 聽說以前嶺上原本無路可行,見龍塔就處雜草和墳塚中。經過當地政府近年的修繕和保護,眼下,四周已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見龍塔恢復原本真面貌,成為定安一景。 “見龍”一語出自《易經》,其本意是祈求出人才。久而久之,定安人根據塔名賦予它頗有神奇色彩的傳說 塔本是一種風格獨特的佛教建築形式,起源於印度,原名Stupa。傳入中國以後,被譯為“浮屠”(因為是音譯,所以也有譯為“浮圖”)。佛教中所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的“七級浮圖”就是七級佛塔。到明清時代,塔被完全中國化,已不再是高僧的墳墓,而成為地氣、靈氣增加的象徵物。 見龍塔又名仙溝塔,位於定安縣城東南約7公里的龍滾坡上。塔由磚石砌成,共7層,高25米。依《易經》八卦設計為八面體,牆上分別紋印著“日、月、星、辰、天、地、玄、黃”等字,底層正門刻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今仍清晰可辨。見龍塔共設有28個實門,門的設置很科學。每層有8個實門和假門,其中第1層實開東、西、北3個門,其它5個門都為假門。第2層則與第1層剛好相對,實開5門,虛開3個假門。這樣虛虛實實交錯而上,預防塔身縱向開裂。樓閣式塔的內部是空心的,塔內壁設有磚梯,通向各層。整個塔並無任何現代建築材料,沒有水泥、沒有鐵釘,沒有支架。一塊塊塔磚在糯米等原始建築材料的粘合下累疊成塔,200多年來,任憑狂風、雷電的肆虐,屹然矗立。 據史料記載,見龍塔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知縣伍文運、紳士林起鶴等捐資建築,因資金缺乏,半途停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縣吳先舉邀請紳士捐資續建而成。塔名“見龍”,是據易經“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句而命,其本意是祈求出人才,顯而易見是風水塔。久而久之,定安人賦予它頗有神奇色彩的傳說:塔竣工時,一條巨龍駕著五色雲彩出現在龍滾坡上空,兆示此地風水極佳。 對於此傳說,氣象專家解釋說,定安龍滾坡一帶是我省有名的雷電頻發地區,由於該地區多坡嶺和湖泊,在其上空容易形成水霧而導電。每年6月至8月,雷電很多,史誌上有關人畜被雷電擊斃的記載很多。因此,建塔時出現所謂的龍滾風現象,可能緣於該坡地雷電較頻繁的閃現。而電閃雷鳴在民間往往是傳說中的巨龍正在騰雲駕霧、呼風喚雨。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增添了見龍塔神秘色彩,文人墨客每到定安,無不登塔領略奇觀妙景,揮毫作頌 有人說,見龍塔與南面的文筆峰遙相呼應,構成定安的文脈。從見龍塔建造人林起鶴這首詩中,看得出定安人對人才祈求的熱情: 擎天一柱突崔巍,聳入雲霄接紫微。   文筆南離先煥彩,浮圖東巽復光輝。   神龍應運騰空見,陽鳥乘時漸陸飛。   瑞兆題名欣疊疊,人才蔚起紹前徽。 走進塔中,古人高超的建塔藝術將塔的文化內涵表現得淋漓盡致。塔身中空,站在塔基正中間抬頭仰視,一眼可望至塔頂,有“通天”之感。 見龍塔建成後6年(公元1773年),在定安高林村,海南探花張岳崧降世了。而定安歷史上僅有的2對父子進士——張岳崧與張鍾秀、王映鬥與王器成也都出現於見龍塔建成後。並且據史料記載,父子進士在海南歷史上僅有7對。 文化研究專家關萬維稱,塔是一種外來建築,因此修建塔的地方,說明該地區文化較為開放。明清之際,海南建有古塔的地區也正是海南能接納島外特別是內地文化的地區。無形中便形成一種巧合:那些修塔的地區由於能接納較先進的內地文化,該地區文化也發展較快,於是在科舉中較有成果。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增添了見龍塔神秘色彩,文人墨客每到定安,無不登塔領略奇觀妙景,揮毫作頌。200多年來,人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沐浴著見龍塔的靈氣,青年求讀者,不惜跋涉,紛紛登塔遠眺,虔誠祈禱,接收洗禮,漸成習俗。延至今天,縣內學生也喜登見龍塔。 經過全面的規劃和開發,歷盡滄桑的見龍塔修復如舊、重現真顏 據《定安縣志》記載,定安縣原有4座古塔:明代王弘誨告老回家後,建藏經塔來收藏圖書,抗日戰爭期間,藏經塔被日寇拆除,將塔磚用於修建碉堡。王弘誨玄孫王展在文筆峰之巔建文筆塔,清代已坍毀。在定安縣居丁鎮,有一個小塔,解放後被拆除。現僅存見龍塔於風雨中。 1956年,經歷了200年風雨的見龍塔西南角坍塌嚴重,附近農民將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磚拆回家建房,以沾靈氣。當時,廣東省文化局撥款對塔進行大面積修繕,見龍塔才得以保全。但“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時期,見龍塔再遭劫難。“那時候,見龍塔成為乞丐與流浪人的居住點,附近一些居民還在塔內養雞鴨,整個古塔內臭氣熏天。”定安縣博物館原館長許榮頌心痛地告訴記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見龍塔才得以重新保護。1986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著手進行搶救和保護。1996年,定安縣文化館集資15萬元對見龍塔進行修繕。但見龍塔上仍有人到處塗鴉,塔上自生的雜樹根係也逐漸長大,嚴重威脅著塔體,令人心痛。2000年,定安縣人民政府決定改變由政府一手包辦保護文物的局面。實行與社會力量合作,對見龍塔進行全面規劃、開發,發展旅遊業,以開發促進保護。2000年8月起,海南塔嶺旅業開發有限公司斥資6000多萬元對見龍塔及其周圍環境進行開發,清理墳塚、鋪草植樹、修繕古塔,歷盡滄桑的見龍塔重現昔日風采。 無論如何,見龍塔畢竟走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也許讓這種新保護方式真正體現出功效來,還需要更多時日,歷史的目光將繼續審視這一切。

特色

那裡的燒烤味道極佳,盛產淡水魚。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