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
三河閘是我國自行設計的全國第二大閘,建閘50年來已安全引洪1萬億立方米,相當於長江一年的流量。閘區內月亮湖為咸豐六年(1851年)洪水決堤衝成的封閉湖泊,棲息有白鷺、大鴇、灰鷺等近20種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洪澤湖大堤,古稱高家堰,也稱“水上長城”,為國家必保的大堤防之一。古堰有108道彎以及仁、義、禮、智、信五座減水壩,有鎮水鐵牛、乾隆巡視大堤留下的詩文碑刻。 據三河閘負責人介紹,三河閘水利風景區將加緊開發建設,建成洪澤湖大堤旅遊觀光帶和月亮湖水上樂園;以其水工建築物和大量的治水典籍為依托,建成“水上綠色長城”、“淮河治水歷史博物館”、“休閒度假娛樂城”,使三河閘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光考察和休閒度假的國家級旅遊區。在此基礎上,著手建設省級水上運動項目訓練基地。通過努力,把洪澤湖大堤建成國家級重點文化保護區,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基礎。 三河閘水利風景區位於江蘇省洪澤縣境內,與三河閘、洪澤湖大堤等五座大型水利工程融為一體。三河閘景區宛如一顆明珠鑲嵌於洪澤湖畔,登上85米高的鐵塔俯視景區,水波泛泛、沙鷗翔集。景區南側“月亮湖”原是清代咸豐元年(1851年)洪水沖決禮壩形後封閉的河槽,水域清澈幽靜,設有水上游樂世界和垂釣中心,加之環湖小徑、四季園、白鶴保護區等景點和漸入佳境的曲廊、湖心亭,置身其中,恍如畫境。洪澤湖大堤,古稱高家堰,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完建於明清,加固於當今,現為國家必保四大堤防之一。古堰有108彎,古代減水壩(信壩完好保存)、周橋越堤險工段遺址、鎮水鐵牛、乾隆巡視大堤留下的詩文碑刻等景點,被稱為“水上長城”,是古代人民與洪水鬥爭的歷史見證。堤後森林參天拔地,蜿蜒曲折,不時出現的野雞、野兔讓人驚喜,人行其中倍感清爽,稱為“綠色長城”,順堤河旁葦草叢生、流水潺潺,可遊可釣。大堤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個長閘、古堤風景區內,獨特的水文化品味和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景色,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賓客。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胡耀邦、喬石、溫家寶、回良玉等同誌曾先後到這裡視察、參觀。 三河閘 洪澤湖出口處大型控制水閘之一。位於江蘇省洪澤縣入江水道進口處的三河口,是調洪蓄水,保障淮河下游地區133萬公頃農田及廣大居民防洪安全,發展灌溉、航運、水產養殖等的綜合利用工程。閘有63孔,每孔淨寬10米,高6.2米,連同閘墩總寬697.75米,閘底、閘頂高程各為7.5與17米,弧形閘門,閘基為黃崗土,未打基樁、板樁,閘頂設有7米寬公路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洩洪流量8 000立方米/秒。工程於1953年竣工。1954年淮河大洪水時,該閘實際通過洪水流量1.07萬立方米/秒。隨後通過加固,將臨湖面擋水高程提高為17.3米,設計與校核洩洪流量分別提高為1.2萬與1.3萬立方米/秒。 三河閘建於1952年10月,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閘,共63孔,總寬近700m,當時設計流量8000m3/s。歷史上經過3次大規模加固,目前設計流量提高為12000 m3/s。它控制淮河入江流量,調蓄灌溉,便利通航,保衛著蘇北里下河地區3000萬畝農田和2000多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沒有三河閘時,淮河就像一條蛟龍任意肆虐,給淮河下游人民帶來了無窮災難,同時眼看著洪澤湖水入江,蘇北地區卻沒有灌溉水源,只能望天收。最難忘的莫過於1931年的淮河大水,由於沒有攔洪蓄水的控制工程,放蕩不羈的洪水沖垮了裡運河堤防,使裡下河地區盡成澤國,毀滅性的水災使77000人喪生,千萬畝農田絕收,大批災民流離失所. 解放後,同樣是大水之年的1954年,蘇北里下河地區人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那年,大範圍的連續暴雨造成淮河干支流洪水並漲,7月28日進入洪澤湖的最大洪峰流量15800 m3/s,8月16日洪澤湖蔣壩水位15.23m。建成僅1年的三河閘經受了嚴峻考驗。當時,在接近設計流量行洪時,三河閘身輕微顫動。能否經受超過設計流量運行,是擺在人們面前的緊要問題。根據技術人員核算,1954年7月25日按照當時省委書記柯慶施的指示,三河閘閘門全部提出水面(俗稱亮板),洩洪7400 m3/s。由於上下游水頭差減小,閘身反而不顫動了。8月6日洩洪最大達10700 m3/s。隨後根據高郵湖水位情況,把流量控制在8000 m3/s左右,確保了裡運河堤防安全。8月份幾乎整月超標準運行,9月份還短暫超標準運行。三河閘挺過來了,蘇北里下河地區免受了洪災之苦。正如江蘇省老省長陳克天在《江蘇治水回憶錄》中,描述1954年江淮抗洪時寫道,“……三河閘的功績,洪澤湖忘不了,蘇北地區千百萬人民忘不了。” 1991年,淮河流域又發生了大洪水。當時的三河閘經過近40年的運行,存在鋼閘門桿件、面板鏽蝕、梁系銹損嚴重,工作橋大樑裂縫,混凝土碳化在不斷發展,公路橋支承處露筋,電氣絕緣性能下降等險情。但是當年入春以後沿淮及洪澤湖地區連降暴雨,形成了建國後少見的淮河大春汛;入梅後的淮河又連續發生特大梅雨,形成了洪澇災害。三河閘從3月11日起開閘放水,預降水位;進入主汛期後,洪澤湖水位居高不下時,三河閘全部亮板,日夜行洪。7月11日5時,洪澤湖蔣壩水位14.01m,根據省防指決策,為使淮河下游贏得排除險情和加固堤閘的寶貴時間,對三河閘進行反控制,把洩洪流量始終控制在8000 m3/s以內。7月17日,淮河第二次洪峰進入洪澤湖,湖平均水位超過警戒水位0.71m,三河閘泄量增至8900 m3/s,這是建閘後的第二大流量。由於省防指的科學調度和三河閘管理處的精心管理,處於病險狀態的三河閘得以安全運行。不僅保護了淮北、洪澤湖、運東等堤防及其保護區內近3000萬畝農田,淮南、蚌埠等重要城市和津浦鐵路及煤礦、電廠等企業,而且保護了洪澤湖周邊100多萬畝圩區不洩洪,有效的支持了安徽災區積水的下排。 2003年,又是一個大水年。經過第三次加固的三河閘已經擁有現代化的閘門控制系統,在三河閘管理處的精心維護下滿懷信心的迎接淮河大洪水的考驗。今年入梅後,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6月28日行洪,7月1日亮板,7月14日下午16時洪澤湖蔣壩水位達14.37m,成為建閘以來第二高水位,7月17日下午16時,三河閘洩洪8940 m3/s,成為建閘以來第二大流量,均超過1991年最大流量、最大水位。三河閘管理處幹群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科學嚴謹的作風,團結一致,全力以赴,連續奮戰,誓奪取抗洪鬥爭的最終勝利。工程技術人員堅持24小時巡查,水文值班人員每小時向省防指報送水情,觀測人員觀測高水位時工程技術數據變化情況。截止7月25日上午8時,洩洪162億m3,占到洪澤湖出湖總量的近80%。 三河閘建成放水50週年來,一直安全運行無事故。截止7月25日上午8時累計洩洪9644億m3,年平均近200 m3,相當於每年放掉6個洪澤湖正常蓄水量。它保衛了蘇北里下河地區2000多萬人民生命財產免受淮河洪水之災,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使洪澤湖成為一個巨型水庫,發揮著灌溉、航運、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