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
阮元墓系祖塋,位於邗江區槐泗鎮永勝村。阮元祖塋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距今已有370多年。墓葬在永勝村北的老壩山,當地人稱阮家大山。 墓塚前,見一塊約兩米寬的墓碑橫嵌在墓塚的中間,碑面異常光潔完整,上首第一行書:“皇清詔授光祿大夫太傅體仁閣大學士阮元文達公墓表。”阮元墓,封土高2.2米,周長24米,系清咸豐元年(1851)立石刻墓表,墓表由兵部侍郎楊文定撰,記載了阮元生平事蹟及兒孫簡況。 阮元歷任“內閣學士,戶、禮、兵、工四部侍郎,山東、浙江、廣東學政,浙江、河南、福建、江西、廣東、雲南巡撫,漕運總督,兩湖、兩廣、雲貴總督……薦升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刑部、兵部事務。”阮元每任職一地,必先剿滅地方禍亂,然後力倡辦學,保護搜求地方舊籍,主持修志,指導後學著述。因此阮元的弟子廣布後世,阮元主持或指導編修的方誌及著述更不勝枚舉。其學術、政績、地位都遠超過前一個三朝宰相劉墉——劉羅鍋,而劉羅鍋的事蹟被挖掘出來,幾乎家喻戶曉,阮元知之甚少。 阮元於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去世。他是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重臣,道光帝旻寧在祭文中稱他:“極三朝之寵遇,為一代之完人”。 阮元去世後,歸葬雷塘祖墓,在墓南約半華里奉旨建石碑坊一座,坊三門四柱,柱兩截,下端方形,上端圓形,並雕以龍紋,高約一丈五尺,柱周圍皆以耳形巨石作砥,坊上端有石刻“聖旨”二字,下端有橫長方形玉石一塊,上鐫“太子太保仁閣大學士阮文達公墓道”十六字,石坊極壯觀。 毓賢街是一條看起來很普通的小巷,若不是巷北面一段斑駁的青磚牆壁上,鑲嵌著一塊長長的白礬石石匾:太傅文達公家廟,匆匆而過的人也許不會留意這裡曾經住過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台,江蘇揚州人。清乾隆五十四年進士,乾嘉道三朝元老,曾出任巡撫、總督、侍郎等官,晚年拜體仁閣大學士,贈太傅銜。主持文壇風會數十年,被海內外學者奉為泰斗,為一代儒臣、文獻大家。 定睛細看,就會發現這裡的與眾不同。嵌著石碑的牆壁是一道圍牆,裡面古色古香的建築在蒼松翠竹的掩映下顯得清幽而雄偉。“從前這裡可氣派了,大門的門檻有那麼高。”小巷中一位70多歲的老人見我打探阮宅的情況,邊比畫著邊告訴我:“我小時候進去玩,得爬著過去。”老人正說著,迎面走過來一位老太,老人告訴我:這是阮元第五代孫媳李芳玉。原來,阮家人丁興旺,至今住宅中仍住著不少阮元的後人。 李老太太溫文爾雅、談吐不凡。據她介紹:從前毓賢街叫太傅街,街面上只有阮府三道門,門前有牌坊,上書: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整個故居有三路,東面為五進住宅,中為家廟,西面有三進住宅。家廟有三進,依次為大門廳、二門廳,第三進為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內有皇帝御賜的牌匾。原只有東路住宅,因東為上首,家廟中供有皇帝御賜之物,祖上害怕欺君,在家廟西面又建了一路住宅。 東路前面二進是門廳、大廳,現已不存。後三進保存得相當完好,為阮氏的後人居住。天井闊大,建築考究,古韻猶存,給人以莊重氣派的感覺。中路大門廳、二門廳、廟堂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西路現僅存後進三間兩廂的平房。據古建專家趙立昌先生介紹:阮元故居建於清嘉慶年間,建築手法上採用揚州地方風格,並吸納了一些北方的技藝,如家廟二廳前後檐的四品木刻垂花柱,在北方較為常見。整個古建築古樸、莊重,規整嚴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阮元那種治學嚴謹的個性。 據介紹,目前,阮元故居已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規劃將故居進行修繕、恢復,作為阮元紀念館向人們開放。
未有提供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