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吳城商代遺址

宜春市

0.0評分

來自 0 條用戶點評

人去過

|

人想去

我去過 我想去

背景簡介

吳城商代遺址位於樟樹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吳城村、肖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上。它是在江南首次發現的較大規模的商代文化遺址。考古界稱之為"吳城文化"。遺址中心在吳城村土城內。1973年修水庫時,被民工發現。後經6次發掘,面積達61.3萬平方米,清理出房基2座,灰坑和窯地55個,墓葬16座,陶窯2座,出土較完整的石器、銅器、玉器、牙雕等900餘件。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為探討江西地區商周青銅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樟樹市博物館陳列有部分實物和資料,供遊人參觀。    吳城商代遺址簡介: 在古肖江的上游,距樟樹市城區西南44公里的山前鄉吳城村,有一個著名的方國(都邑),這就是吳城商代遺址。有專家認為,傳說中的太泊奔吳,這裡曾是路經之地,太泊先奔荊蠻,從這裡下贛江,再到吳越。 據吳城黃村族譜記載,吳城早年曾有吳王廟,後被廢。自1973年9月吳城遺址被發現以來,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領導和專家實地指導下,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先後與省、市文物主管部門一起,進行了九次大規模的發掘和整理。揭露面積6000餘平方米,清理房基3座、陶窯12座、灰坑和窯穴92個、墓葬20座、水井2口、鑄銅遺跡一處、道路1條以及完整而宏大的宗教祭祀場所,出土了較完整的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玉器、牙雕等1100餘件。遺址中陶文、原始瓷、鑄銅遺跡、龍窯的發現為江西省考古史上重大發現,標誌著吳城地區早在3500多年前已進入了人類的文明時代,否定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 大量的陶文和符號等實物資料,論證了殷商時期贛鄱地區不是“荒服之地”,而是高度的文明區域;鑄銅遺跡、工具和精美的青銅器的出土,說明早在三千多年前這裡就和中原一樣,能熟練地掌握鑄造技術,生產高質量的青銅器,解決了南方地區殷商時期能否鑄造青銅器的重大學術問題。大量的完整器物,特別是四十多種印紋陶紋樣,是打開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鑰匙"和年代學的"標尺",結束了江南考古長期存在的文化年代上的紊亂。 吳城遺址是長江以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商代人類居住遺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內唯一的一處內涵具有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遺址,現已命名為吳城文化,直至目前仍是國內外考古界、史學界研究的熱門,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 吳城商代遺址位於樟樹市西南44公里吳城鄉處,吳城遺址分佈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遺址中心在吳城土城內。修水庫前大部分城垣尚存,在城門、敵樓遺跡。遺址於1973年興建吳城水庫時被發現,是江南首次發現的商代大規模人類居住遺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內一處具有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遺址。遺址文化規程厚約2-3米,劃為7層,分三期文化。一期相當於商代中期,二期相當於殷墟早、中期,三期相當於商末周初。經多次發掘,出土文物表明“吳城文化自古以來一直是與商文化平行發展的”。考古專業界編寫的《商周考古》一書,對吳城文化作出了這樣的定論。遺址發現的石範、銅渣、木炭,說明當時的吳城已有發達的青銅鑄造業。原始瓷器的出現,把我國的瓷器生產史追溯到3500年前。遺址發現的文字與符號,幾乎佔了江南地區已發現的全部文字符合的一半。 以吳城先人產生的文化而被當今學者命名的"吳城文化"被確認為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國家計委將吳城遺址列為"十五"期間全國大遺址保護重點項目,保護與旅遊展示相結合,再現江南商都吳城文化。 吳城遺址作為江南地區首次發現的大規模商代遺址,已引起考古學界與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成了人們認識南方古代文化未知領域的一把開門鑰匙。吳城遺址大量出土的文物為考古工作者對其他南方古文化遺址進行分期斷代,提供了年代學標尺。 【江西吳城遺址惊現大量商代人頭骨】 繼1995年江西省考古所等有關單位對吳城商代遺趾西面城牆進行解剖時發現4具商代人頭骨後,近日,江西省考古專家在對該段城牆進一步挖掘時,在近4米深的外城壕中發現了密集的商代人頭骨——不到10平方米內發掘了近20具頭蓋骨和部分肢骨,專家據此推測城壕兩側還有大量頭蓋骨。 此次發現的近20具頭蓋骨上依稀可見清晰的紋路。據江西省考古專家介紹,在考古中被發掘出的頭蓋骨的產生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戰俘被割首;一種是祭祀中 ​​獵頭儀式的產物。就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這些頭蓋骨很有可能是大量戰俘被割首所至,每具頭蓋骨的死亡年齡、身份等還有待進一步的測量和考證,此次頭蓋骨的發現反映了當時戰爭的規模、方式和慘烈程度,對於研究商代城邑攻守戰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目前已發掘的頭蓋骨已被妥善保管。 20世紀百年百項考古發現之——樟樹吳城商文化遺址 在美麗富饒的贛江鄱陽湖平原上,分 ​​佈著眾多商周遺址,樟樹吳城遺址是已經發現的商代遺址中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一處,種種跡象表明,這個遺址決不是一座普通的村落和聚邑,而是商代一處都邑。城邑是早期國家形態及其權力結構的物化形式,統治者以其凌駕於全體社會成員之上的地位,修築高城深壕,表明它們是國家權力的集中代表,將國家的出現作為文明社會到來的共同標誌。 在夏商周三代,建城是立國安邦的根本大計,統治者對此極為重視,注意考察周圍的生態環境條件,殷墟甲骨文中常有商王為在某地營造城邑能否受到天神地祗和祖先的保佑而舉行占卜的記錄。《管子?乘馬篇》把立都的原則定為:“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吳城文化的居民選擇吳城作為城邑,是經過精心規劃的,符合“擇天下之中而立國”的原則。如果把贛鄱平原比喻為一個“鬥”形的向北開口的大盆地,吳城正好處於向南通道的“鬥”口,故而成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水陸交通極為便利,是建立中心都邑的理想環境。從大環境​​來講,北有長江天險,南有南嶺阻隔,西有羅霄山,東有武夷山,四面有天然屏障,尤其是北面的長江,阻止了當時勢力最大的政治集團--商人的南進,地形安全,為軍事上的進攻、防守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贛鄱平原地勢平坦,水網密布,氣候濕熱,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是天然的農業區。這種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得吳城發展成為吳城文化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吳城遺址比作為方國都城或軍事重鎮的盤龍城、東下馮商城和垣曲商城面積大,比作為商王國都城的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洹北花園莊商城要小,它是商王朝南土軍事重鎮盤龍城的9倍,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吳城文化不是商文化的一個部分,而是一支與商文化並行發展的地方文化。吳城城內分為製陶區、鑄銅區、居住區和宗教祭祀區,祭祀廣場上發現鋪設考究的長廊式道路、祭台,城內出土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玉器和青銅器,代表了當時手工業的最高水平。在諸種手工業中,發展水平最高的是青銅鑄造業,吳城城內所出土的300多扇鑄銅石範及大量銅渣、木炭顯示這裡有一個青銅鑄造作坊,其規模之大、設施之完善、工藝之精湛,為前所未見;吳城出土的陶瓷器品種之豐富、造型之精美、製作之精工、裝飾紋樣之規整,也是吳城文化其它地方罕見的,顯示出吳城遺址作為中心遺址的顯赫地位,吳城是區別於廣大鄉村的都邑,其中不但有人口的相對集中,而且居民​​結構也實行了重新組合,表明吳城文化是商時期贛江鄱陽湖地區的中心文化。

特色

未有提供

標題

背景簡介

特色

開放時間

交通

電話

溫馨提示

門票

其他

認證碼: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