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位於中國東北,吉林省中部,是吉林省省會。這是一座年輕而美麗的城市。從1800年清政府在這裡設長春廳至今,長春只有190多年的歷史。清代未年,長春作為中東鐵路大站為帝俄侵占。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長春成為偽滿洲國的國都,稱“新京”。長春冬長夏短,春、秋不長。1月極端氣溫曾達零下36.5℃,平均溫度零下17℃--零下19℃,夏季日溫差較大。長春市區街道寬闊,綠樹成陰。市區街道交叉處建有一個個圓形廣場。街道兩旁和廣場內栽有冷杉、美人松等樹木,不同風格的建築群和庭院式的小別墅在它的映襯下,猶如一座座街心花園。朝鮮族歌舞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風格。長春是東北三寶的主要產地。 長春市素有“汽車城”、“電影城”、“科技文化城”、“森林城”的美譽,1992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長,形成了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糧食資源、人才資源,創造了寬鬆的發展環境。面向未來,長春市提出了建設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宏偉目標,並在改革開放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現已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兩個省級開發區,進入了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和“優化資本結構,增強企業實力”試點城市行列,使這座年輕的城市更具開放意識,更具快速發展的美好前景。 地質地貌 長春市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吉黑褶皺系松遼拗陷的東部邊緣,城區下部分佈著深厚的白堊系泉頭組,為一套紅色較粗粒碎屑岩,均為不透水層或含水性極微層,地層深厚,岩層緻密,傾角很小。此外,第四世紀沉積相當普遍,洪積層上部為黃土狀物質,下部為紅色粘土或砂粒層。新構造運動以來,地體微升,地表受流水切割,溝谷發育,形成微波狀台地平原。二級階地黃土狀亞粘土厚15?5米,抗壓強度20?5噸/平方米,是較佳的天然地基。一級階地(二道區)亞粘土層地基抗壓強度8?1噸/平方米,但地表下2?米深處有一淤泥夾層,不適於天然地基,下部是砂、沙礫層,抗壓強度25?5噸/平方米,距地表6?1米以下是基岩,對大型、特大型建築基礎置於基岩上最為有利。 長春市的地貌特點,是遠依山,近傍水,以平亢的台地平原為主。主要地貌類型為:(1)低山丘陵;(2)台地平原;(3)沖積平原;(4)火山錐體。 土地 長春市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較豐富,共有土地面積188.81萬公頃,其中耕地110 .79 萬公頃,佔全部土地面積的58 .7%;土地主要是黑土、草甸土、黑鈣土,分別佔土地面積的34 .5%、29 .06%、15 .28%;土地肥沃,一般黑土層厚達0 .6~1 .0米。 森林 全市林業用地324102公頃,其中,有林地223999公頃,灌木林地23897公頃,疏林地形69公頃,未成林造成地53671公頃,育苗地375公頃,規劃造林地1857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達到期5105260立方米,其中分蓄積13761857立方米,疏林蓄積23734立方米,四旁樹蓄積蓄319662立方米。 野生動植物 在野生動植物群中,有森林植物、草甸植物、草原植物等,具有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300餘種,可供藥用的有五味子、大活、黨參、蒼朮等150多種;可做工副業原料的有胡枝子、蘆葦、蒙古櫟等50多種;可供食用的有蕨菜、黃花菜、山楂、山葡萄等30多種;可做飼料的有鹼草、草木樨、小葉樟等50多種;森林的組成以東亞闊葉林成分為主,華北系成分、長白區系成分也有滲入,如黑松、樟子鬆、雲杉、冷杉、長白落葉松、側柏、檜柏、胡桃楸、水曲柳、 黃菠蘿、花曲柳、山楊、黑樺等。野生動物資源有豹貓、紅狐、鴻雁、林蛙、中華鱉、虎斑文蛇、背角無齒蚌等5類35種。 位置:位於松遼平原中部,西北與白城市毗鄰,西南與四平市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連,東北同黑龍江省接壤。 區劃:下轄南關區、寬城區、朝陽區、二道區、綠園區、雙陽區、德惠市、九台市、榆樹市、農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