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鐵路
撫順有兩個火車站。撫順線上的撫順火車站,俗稱“南站”,有始發北京的夕發朝至空調快速列車,沈吉線上的撫順城站,俗稱“北站”,以途經車為主。
公路
與兩個火車站相銜接,撫順也有兩個汽車站,北站在撫順城西路,南站在新撫區東一路3號,問訊電話:7672775。從撫順走沈撫高速公路到瀋陽,僅需半個多小時,從5:00--19:00,5分鐘一班,票價7元。撫順南站到清朝開國之地——新賓,7:30--16:30,半小時一班,3.5小時車程,票價16元。
撫順飲食文化具有滿族特色,正宗的滿族“八碗八碟”和各種滿族風味小吃是撫順飲食文化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秋天正是八珍之首的林蛙的出產旺季,冬天則可以吃到香味撲鼻的紫銅火鍋,各色純天然的山野小菜都是撫順飲食中的精品。
吃包兒飯
菜包,又稱“吃包兒飯”、“吃乏克”、“吃菜團子”。其作法: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團型,雙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葉、飯及菜等常因季節變化而有選擇。
波羅葉餑餑
波羅,又作“波勤”,“波離”,即柞樹,亦稱“橡子樹”。滿語“波羅”,其義為米或米穀。這反映出滿人先祖在原始社會時,除獵取野獸充飢外,也採集橡實為食。東北山林中到處都有橡子樹,他們以橡實為補充食品,稱之為米穀是可以理解的。後來,他們學會了農耕,自然也稱真正的米穀為“波羅”。但他們仍把橡子樹稱為“波羅木”。
波羅葉餑餑的作法:一般在農曆四、五月間,上山採集嫩而大的波羅葉子,回家洗淨待用。將糯米或黃米以水浸泡數日,磨成面,擀成薄餅煮熟,再以小豆煮爛搗成豆泥包於其中,把波羅葉內面塗一層油裹於其外,蒸熟後去葉食用。另一種作法是:將高梁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面,浸干成麵糊狀,再把麵糊抹在波羅葉的正面,包韭菜、豆角、豇豆之類時令鮮菜切成的餡,蒸熟後去葉食用。波羅葉餑餑略帶柞葉的清香,食之頗具風味。
按照現代醫學的觀點,柞樹葉里含有單寧或單寧酸。用波羅葉包餑餑,人們可以吸收微量的單寧酸,這對預防和醫治夏日易得的腹瀉,是有一定作用的。當然,滿族人食用波羅葉餑餑不會是仙女的指點,還應該是他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現了波羅葉的保健作用,並用之於食品,使之成為滿族人的習俗之一。
豆麵卷子
餑餑蘸豆麵。滿族有一傳統麵食叫豆麵卷子,亦稱豆麵餑餑。祭神時多以此為供品。豆麵卷子的作法:將黃米以水浸泡後磨成面,合勻,擀成薄片,入鍋蒸熟,再將黃豆炒熟磨成面,均勻撒於其上,捲起後以刀切成1-2寸長的捲子,其色金黃,食之粘且香。豆麵卷子的作法來源於餑餑蘸豆麵的吃法。
蘇耗子
蘇耗子,又稱“粘耗子”,“蘇葉餑餑”,也有叫“蘇葉乾糧”的。蘇耗子是滿族的風味麵食。其作法:將粘高梁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後磨成粘米面,將小豆煮熟搗成泥做成豆餡,包進粘米面擀成的圓餅中,外用蘇子葉裹之,上籠屜蒸熟即成。食之香甜可口並帶有蘇子葉的清香,滿族人民不僅平時喜食之,而且時逢祭祀還常用來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