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位於山西省中部,為山西省省會,簡稱並,別稱并州,古稱晉陽,瀕臨汾河,三面環山,海拔約800米,地理座標為東經111°30′~113°09′,北緯37°27′~38°25′。區域輪廓呈蝙蝠形,東西橫距約144公里,南北縱約107公里,總面積6956平方公里,總人口近300萬。其中市區面積140餘平方公里,分南城、北城和河西三個區,市區人口100多萬。郊區分南郊、北郊和古交區。現轄一市、兩郊、三城、三縣,市轄縣包括陽曲、清徐和婁煩。太原市的街道十分規範,南北走向的統稱路,東西走向的統稱街。晉祠、天龍山、崛潿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異色,因此,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市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說太原屬於堯帝的子孫受封的唐國,後來改國號為晉。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晉國卿趙簡子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歷史上曾為北部邊防重鎮、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即有中原北門之稱,歷來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商業、工業城市,尤其在清朝年間,糧行、綢緞、錢莊等十大行業盛極一時。漢朝時太原為北方重鎮,漢武帝在晉陽置并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并州。太原的黃金時期是隋唐兩代。隋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為晉王,視太原為“發祥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唐朝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朝建立後,太原被定為“北都”,使它擁有僅次於長安的地位。唐末時天下由治而亂,五代三主和北漢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宋朝後期和金元兩代,太原屢遭戰火洗劫,明清時得到重建。解放初期太原市城區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20萬。解放後,太原市得到長足的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太原市氣侯類型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侯。氣侯特徵表現為地帶性強烈,變化較大。年降水量平均為470毫米,全年無霜期平均為170天左右。晝夜、早晚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為9.6度。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6.4度,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23.4度;夏天,這里基本沒有酷暑,溫度適中,氣侯宜人,是旅遊、避暑佳地。 如今,太原市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信息中心,亦是我國能源、重化工基地。近數十年來,太原市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已發展成為一個以冶金、機械、化工、煤炭工業為主體,輕紡、電子、食品、醫藥、電力和建材工業具相當規模,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城市。 太原市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鎮,歷史上人才輩出。太原市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譽為“世界之最”,此外還有隋未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蹟。一代文豪郭沫若在遊覽太原後曾有《頌太原》一詩,首句便是“遠望太原氣勢雄,汾河兩岸稻田豐”。如今來到汾水之畔,無論是遠觀、近望,每一個旅遊者都會不虛此行。 太原的民間文化活動極為豐富多彩,其小晉劇為其代表。晉劇,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劇種,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由於它的活動地區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晉中一帶,而這一劇種歷來受到山西中部廣大群眾的歡迎、喜愛,因稱中路梆子。中路梆子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概況: 位置:地處山西省中部,瀕臨汾河,三面環山。 區劃:下轄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古交市、陽曲縣、清徐縣、婁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