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株洲市

城市概況

株洲,古稱建寧,公元214年,三國東吳在此設建寧郡。唐太宗貞觀元年,建寧併入湘潭。古時,當地多櫧樹,湘江過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稱櫧洲。到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為株洲。株洲位於湖南省東部,在東經112.6°--114°,北緯26°--28°之間,是湖南省“一點一線”區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經濟最發達的長、株、潭“金三角”一隅。 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縣轄下的一個小集鎮。1951年5月,株洲設專轄縣級市,1956年3月,升為省轄地級市,1983年實行市帶縣新體制。現轄炎陵縣、茶陵縣、攸縣、醴陵市、株洲縣五縣(市)和城市天元、蘆淞、荷塘、石峰四區,140個鄉鎮,2225個行政村。總面積1142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42平方公里。1998年末總人口367.8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0.21萬人。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36%;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4%。 株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中華民族的始祖、農耕文化的創始人炎帝神農氏,就長眠在株洲境內炎陵縣鹿原陂。1983年株洲市株洲縣漂沙井磨山發現6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大溪文化遺址,以及疊壓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龍山文化遺址。近代,1906年,孫中山先生領導同盟會的萍(鄉)瀏(陽)醴(陵)起義,1927年毛澤東同志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都曾震撼中華大地。李立三、左權、譚震林、耿飚、楊得志、宋時輪等近、現代的革命先驅和軍事將領就誕生在這塊熱土上。株洲人民為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湘贛蘇區,為了祖國的解放,前仆後繼、英勇奮鬥,數以萬計的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株洲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C至18°C,是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為湖南省有名的糧食高產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長江流域第一個糧食畝產過噸的縣(市)就產生在株洲管轄的醴陵市。境內物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鎢、鉛、鋅、金、錫、鈾、鉬、銅、銀、鈮、鉭、稀土、螢石、石膏、矽石土、高嶺土、石灰石、花崗岩等40餘種,為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鄉。豐富的農產和礦藏資源,加上氣候、土壤、地質、植被所具有的多樣性特徵,為多層次開發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在人力資源方面,株洲農村有勞動力148萬人,其中124萬人可以從農業分離出來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城市有職工40多萬人,其中各類科技人員近10萬人,佔湖南科技隊伍總數的四分之一。旅游資源更是令人嚮往,株洲市重點風景名勝區共有4處,其中國家級的有炎陵縣炎帝陵1處,省級的有炎陵縣桃源洞國家森林公園、株洲縣大京風景區、茶陵縣雲陽山森林公園。炎帝陵氣勢恢宏,桃源洞景色更是綺麗誘人,富有原始風光氣勢。隨著中華炎帝基金會的成立,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來此尋根祭祖,旅遊觀光,進而為投資開展經貿合作牽線搭橋。 株洲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株洲是我國南方最大的交通樞紐,南靠廣東,北依長江,東眺上海、江浙,西連巴蜀、雲貴,有聯繫華東、華南、西南的經濟紐帶城市之譽。京廣、浙贛、湘黔三條鐵路幹線和106、320國道以及正在建設的京珠高速公路和國家將要建設的上瑞高速公路交匯於市區。株洲火車站是全國五大客貨運輸特級站之一,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千噸級船舶順湘江而行可直抵長江沿岸城市。黃花機場距市區不過6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年來,株洲實現了由一個縣屬小鎮向一座工業新城的跨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勤勞勇敢的株洲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圍繞“農業安市、企業富市、商貿活市、科教興市、依法治市”市策,實施“開放強市”戰略,發揚“開拓奉獻,創業爭先”的株洲精神,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空前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各條戰線取得輝煌成就。據統計,株洲市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年的經濟總量超過改革開放以前三十年的3.5倍。1998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4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9.49億元。近幾年來,株洲市獲得了“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綠化城市”、“雙擁模範城”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等榮譽稱號。按照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19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實力測算,株洲位居第54位,在湖南省是除省會以外排名最前的城市,進入全國第二類城市之列。株洲市在經濟建設和其它各項社會事業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工業建設突飛猛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株洲幾乎沒有工業。“一五”、“二五”計劃時期國家相繼安排了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廠等13個重點項目在株洲興建。這批重點項目的引進佈點,不僅構架了工業新城,而且逐步帶動了株洲地方工業、勞服企業、鄉鎮企業和區街工業的發展,從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建材等重工業為主,電力、煤炭、輕工、紡織、電子、塑料、皮革、服裝、製藥等多業發展的工業格局。現在,全市鄉以上企業已達1800餘個,其中大、中型企業62個;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69.17億元,比1949年增加約47萬倍。有色冶金、機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產值佔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0%。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401億元,為1949年的5200多倍,在全國42個中心城市排名中,株洲綜合實力主要因為工業的快速發展而躍居到第26位。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針對株洲國有經濟、重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比例比重,以及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低的情況,株洲率先實施了企業勞動、人事、工資三項製度改革等一系列搞好搞活國有企業的措施,一批支撐株洲工業發展的大中型企業又在改革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被新聞界譽為“株洲現象”。特別是自1994年被列為全國首批“優化資本結構,增強企業實力”城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以來,通過實施“三改一加強”、“抓大放小”和資本營運等措施,國有企業轉機建制、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國有資產的戰略性改組工作均邁出重大步伐。通過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全市已累計建立股份制企業1139家(其中註冊股份有限公司16家),註冊資本20億元,吸收增量資本28億元。其中株洲火炬火花塞有限公司、株洲慶雲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電廠)的股票先後上市交易。通過採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併、破產、承包、租賃、分塊搞活等多種改制形式對資產進行重組,先後組建了南方摩托集團、國光瓷業集團、湘大實業集團等“三大集團”,千金藥業、火炬火花塞也正朝著集團化方向發展,以有色冶金、化工、鐵路運輸機械為依託的“三大產業群體”逐步形成,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冶煉廠、株洲硬質合金廠、株洲車輛廠、國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藥業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業的利潤佔全市實現利潤總額的90%以上,一批中小企業在改革中成為市場的主體並逐漸走出困境。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實施再就業工程,確保了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和兼併破產等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從社保、財政、企業、社會四個方面籌集資金,保證了離退休職工退休金和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的及時發放。採取政策扶持、成立再就業服務中心、服務隊(站)和積極開展培訓、拓寬就業門路等措施,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達到48%。 農村經濟蓬勃發展。自從實行市帶縣體制以來,縣域經濟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民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獲得長足發展。1995年,株洲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稻畝產成建製過噸糧的地級市,並連續四年保持了過噸糧成果。1998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75.19億元,糧食總產量達184.83萬噸,比1950年增加4.6倍;生豬飼養量增加18.54倍;水產品產量增加6.8倍;經濟作物達38.82千公頃。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經濟作物產值佔種植業產值的比重接近1/3,養殖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接近1/2,二、三產業佔農業社會總產值的4/5。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全市現有鄉鎮企業13.8萬家,從業人員65.8萬人,1998年全市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104億元。農林水利建設步伐加快。株洲已於1993年消滅宜林荒山,1997年實現全面綠化達標,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3.94%,森林資源蓄積量達1318萬立方米。到1998年,全市擁有各類水利工程11萬餘處,其中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13座,小型水庫936座,山塘近10萬處。農田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6.66萬畝增加到219.64萬畝,旱澇保收面積達200萬畝,旱澇保收率達90%以上。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已由1950年的5.15千瓦增加到90萬餘千瓦,年農機集團承包面積超過40萬畝。科技興農意識不斷增強,全市現有各類農業技術人員1.2萬餘人,農業技術推廣站132個,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3%。 第三產業興旺發達。伴隨一、二產業的發展,株洲市第三產業發展迅速。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3.8億元,比1978年增長2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達到35.5%。個體私營商業、餐飲業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佔據了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個體商戶平均每年淨增1萬戶,已達到12.69萬戶,比1949年增加了800倍。商業網點已由解放前的幾百個發展到1998年的85600個,共有大小市場320個,連鎖店30多個,累計投資近40億元,湧現出蘆淞服裝大市場、鐘鼓嶺農副產品市場、中南摩托車大市場和攸縣皇圖嶺集貿市場等成交額過億元的現代化市場11個,以及株洲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煙草公司等達到大中型企業規模的商貿企業101家。一個多渠道、多形式、少環節的流通新格局已經形成。金融保險事業快速向前發展。1998年,全市各項存款年末餘額已達167.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總額已達1148.5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加79.36倍和223.83倍。保險收入已由1980年恢復之際的182萬元增加到1998年的2.9億元,增加158倍。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株洲的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相互促進、比翼齊飛,構成了株洲巨變的精彩華章。經過多年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日供水能力已達125萬噸,日煤氣供氣量達6.52萬立方米,用氣普及率達92.4%。城市的道路、橋樑、供水管道都隨著城市的擴大不斷延伸。園林綠化、環境保護事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以城市道路為重點的市政工程、以防洪排漬為重點的保安工程、以環衛、治污、綠化為重點的環境優化工程以及以路燈、燈飾為點綴的亮麗工程和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整個城市顯現出新的風采。城市通訊事業迅猛發展。1997年完成郵電業務量3.97億元,比1949年增加7928倍。電話交換機總量達到36萬門,電話機裝機總數23萬部,每百人擁有電話6部。全市電話擁有達到27萬戶,其中移動電話達到3.8萬戶,無線尋呼達到11.7萬戶。建成了河西新城區。全國5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之一的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迅速,連續五年保持了30%的經濟增長速度。目前區內有各類企業700餘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58家,截止1998年,累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億元,工業總產值55.03億元,財政收入47.41億元,出口創匯6509萬美元。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50年代株洲市積極利用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貸款86.86億盧布,創辦了一批骨幹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株洲市又通過利用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提高了國有企業的素質和效益。特別是近幾年實施的“開放強市”戰略,以企業的開放帶動株洲的開放,株洲市對外開放和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逐步加快,並取得了明顯成效。1998年,合同利用外資5097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9553.6萬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資到位7016萬美元,利用外國政府貸款2538萬美元。三資企業從無到有,健康發展。德國西門子、加拿大加普惠、日本雅馬哈等三家世界排名100強的著名企業落戶株洲,建有現代化的合資企業。目前正式投入營運的三資企業達114家,出口創匯9000萬美元,上交稅收1.78億元。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4.6億美元,比剛成立外貿辦事處的1963年增加75.9倍。出口品種由1963年的20多種增加到160多種,行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外向度由1978年的7.08%提高到14.33%,提高7.25個百分點。1984年,株洲被國家批准為全國33個出口商品綜合生產基地之一,1998年止全市已有51家生產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 科教文衛事業生機盎然。目前全市有專業科研所在地13個,綜合技術服務機構42個,民辦科研機構48家。專業技術人員由1949年的163名增加到7.97萬人,其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有3.15萬人,平均每萬名職工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740人。“八五”計劃期間,全市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463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和先進水平的62項,佔14%;達到國內領先和先進水平的335項,佔72%;實用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85%,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48.8%。1997年全市工業企業完成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7.48億元,利稅5.55億元,分別佔全市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20.1%和39.4%。1996、1997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各級各類學校共2424所,教師3.57萬人。形成了基礎教育、中、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全面發展的喜人局面。有文化事業機構1269個,文化設施和文化場地1030個。醫療衛生狀況大為改觀。全市現有衛生機構226個,其中醫院193個。醫院床位9455張,其中農村醫院床位4859張。廣播電視事業發生巨大變化。1951年全市僅有一個收音站、一名收音員,一台收音機,截止1997年底,廣播和電視綜合覆蓋率已分別達到95%和90%,有線電視在全株洲地區總戶數達到25萬戶,入戶率為28.69%。體育事業有長足進步,職工體育曾與青島、瀋陽一起被譽為城市職工體育的三大縮影。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1998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性收入達到6239元,比1948年的90元增長68.3倍。每百戶居民擁有彩電102台、熱水器60台、空調19台、影碟機12台、錄放像機28台、組合音響11台,照相機45台、鋼琴、電腦各3台。1998年農村人均收入達2431元,是1978年的24.3倍。1998年全市農村小康實現程度為87%,有7個縣(市、區),109個鄉鎮通過省、市小康驗收。絕對貧困人口己下降到4.7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株洲市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中取得的輝煌成就為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根據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要求和“分三步走”戰略的總部署,株洲市製定的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定地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以改革開放開路,以富民強市為目標,全面貫徹落實“市策”,繼續實施“兩地一中心”戰略,進一步促進株洲由較為單一的工業性城市向以重工業基地、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和商貿金融信息中心為基本特徵的多功能綜合性城市轉移和發展,把株洲建設成為一個“百萬人口,百平方公里”的現代化都市,中南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綜合經濟實力進入全國城市50強行列。 株洲,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中下游東岸,北接長沙,南臨衡嶽,湘江繞城而過,上溯衡廣,下入洞庭、長江,自由舳艫相繼,有"南北通衢"之稱。三國時期,吳國在此建立建寧郡,南寧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前,湘江常柘水,出現沙注和,又因此地盛產櫧樹,故稱櫧洲,以櫧和株同音,故改為株洲。 株洲市的自然風光十分優美。位於市東南建設路西側的奔龍公園,涼亭曲徑,假山飛石,歌榭舞池,水繞洞天,景色秀麗,風貌宜人。城北區的石峰公園,樹木蒼翠,石脈嶙峋,公園西側瀕臨湘江的石頭峰,海拔167米,兀立江面。旅遊者在從事經貿科技考察和交流與合作之餘,信步公園,登雲峰而攬勝,於身於心,另有一番收穫。 到株洲旅遊,還有一個令眾多旅遊者特別是炎黃子孫嚮往的勝地--炎陵縣炎帝陵和桃源洞。炎陵縣是一個不到20萬人口的小縣。它東鄰井岡山,西接南嶽衡山,北連長沙株洲,距株洲市200多公里。炎帝陵座落在縣城西南15公里處的水江畔一個叫塘田鄉鹿原坡的地方。鹿原坡又叫白鹿原,相傳古時常有白鹿出沒,故名。鹿原坡南北長1.8公里,東西寬0.85公里,丘陵起伏,山環水繞,森林覆蓋率95%以上。春季喬木蔥鬱,灌木叢生,野藤纏繞,苔蘚低伏。秋季則楓葉如血,與蒼松翠竹紅綠相映,形成森林群落特有的風貌,歷代人們視此為風水寶地。民間傳說,遠古時期,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到南方巡視,為民治病,誤嘗斷腸草身亡。炎帝逝世後,治喪者決定將其安葬到此地以南100餘里的河邊,即今資興市資水河邊溫泉附近,因為那裡是羿射九日落下一個太陽的地方,地下冒出來的水都是熱的,而炎帝屬火,應葬於此。於是便用木排載著炎帝的靈柩,由36個力士拉絎,逆江而上,不料木排到白鹿原時,突然山崩石裂,波浪滔天,木排傾覆,炎帝靈柩鐔時沉入岸邊石縫,後人便在此立碑代墓。 有關炎帝神農中有這樣的記載:"炎帝神農氏晚年,為民治病,採藥到過湖南,味毒草而歿,葬於長沙"。宋羅泌《路史》也說:"宿葬於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炎陵、茶陵古屬長沙郡)。公元967年)建廟奉祀。宋代以後炎帝陵曾多次毀於戰亂和火災,在明、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160多年間,歷經了10餘次大的修茸,規模不斷擴大,現炎帝陵是1988年6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株洲市人民政府撥專款修復的,建築仍按皇宮式樣,但規模比清道光十七(公元1837年)重修的有所改進和擴充。重修後的陵殿共分五進:第一進為午門,門內有丹墀,左右兩廓為碑房,樹歷代告佘文碑;第二進為行禮亭;第三進為正殿,重簷歇山頂;第四進為墓碑亭,豎有石刻墓碑;"炎帝神農氏之墓";第五進為炎帝陵之寢。環繞炎帝陵殿,築有丈餘高的紅色圍牆,四周朽建規模宏大的奉聖寺、胡真官祠、天使公館、崇德坊、宰牲亭、時佘公館、詠丰台、飛香亭等古建築群。附近還有鹿原洞、霞橋、天池(又名洗藥池)、龍腦石等名勝,在天古木和環繞山水的陪襯下,整個陵殿顯得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古樸凝重。遊人至此,無不肅然起敬。關於對炎帝陵的奉祀,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唐代就開始了,宋代建陵廟以後,官民朝等待,更是絡繹不絕。明清兩代,每逢國家大事,如即位、立儲、災荒、戰爭等,都要派遣特使到炎帝陵告佘,舉行大典。州府縣官每年春秋也要舉行祭祀,宰犧攀香,行禮如儀。十分隆重。平時逢年過節,前往等待謁進香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與炎帝陵緊緊相鄰的桃源洞風景區,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各種植物資源達2000餘種,脊椎動物2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0多種,重點保護動物30餘種。風景區內,還有桃源洞瀑布、黑龍潭、石板灘、獅子岩、田心裡、清溪澗等景點40多處,是一個集科學考察與風景觀賞於一體的旅遊佳境

交通: 株洲是小國江南最大的交通樞紐。京廣、浙贛、湘黔三條鐵路幹線和1 0 6、320國道文匯於市區,輔以三南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等乾線,東往浙贛滬,西去雲貴川,北進中原,南至兩廣,外可自達港澳。株洲車站是全國鐵路客貨運輸五大特等站之一,平均每6.5分鐘接發列車一次。株洲北站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貨物列車編組站,為三級七場大型編組站,日均辦理車1 70 0 0輛,解編12000輛。繞城而過的湘江四季通航,沿江上溯衡陽廣西,下入洞庭、長扛。株洲港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千噸級泊位的水利碼頭,集裝箱可直通洞庭、長江,空運距長沙大托機場30公里,距黃花國際機場65公里,經高等級公路數十分鐘即可到達省會長沙。
株洲什錦菜 什錦菜是一種受人們喜愛的醃製品,係由多種蔬菜製成的鹹菜(半成品)配合而成,株洲什錦菜按當地原料特點,結合南北風味進行配方。 特色菜有:梅子排骨、排冬菜、茄汁明蝦、五香牛肉、香炸桂魚、炸鱔段、肉末四季豆等。

Go China 專家

更多

最HOT遊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