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花兒” 青海是多民族地區,流行於青海、聞名于全國的青海“花兒”,是一種多民族的民歌。 在青海東部的農業區,世居著五個少數民族。藏族、土族、撒拉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可是他們也要操著不太純熟的漢語,和回族、漢族一樣,來唱“花兒”這種歌。這一現象,在其他多民族地區,是比較罕見的。因此,青海各地的傳統“花兒”會,也是多民族色彩的。 “花兒”是山歌型情歌,多是在田間勞動、山中放牧、趕車上路、河裏淘金時,即興順口編唱的。由於是情歌,有大小班輩的禁忌,不僅家裏不能唱,即便在村子裏也是禁唱的。“花兒”就有反映這種習俗的告誡。可是在各地傳統的群眾性歌唱集會——“花兒”會上,你可以幾天幾夜盡情地去唱。平時,即使是過年、過節或有什麼喜慶,也是從來不唱“花兒”的。 世界屋簷 青海是新疆與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簷”的美稱。其境內既有青海湖大海般的風光魅力,又有青藏高原的雄壯、河湟文化的遼闊。長江、黃河發源于青海境內,是世界上著名的河流,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青海湟中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故多寺廟,且規模宏偉,建築輝煌,尤其是塔爾寺,它是格魯派六大名寺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西北地方佛教活動的中心。此外,青海湖鳥島更是鳥的棲息地,上萬隻鳥兒齊聚一堂,形成了青藏高原一大奇觀。 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
土族波波會 時間: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 地點:青海互助縣的土族鄉村 介紹:“波波”為土族語,意為法師作道場,俗稱跳神。其主要儀式有:豎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放幡時,眾人圍觀搶“糧蛋子”和杆頭饅頭,得饅頭者生“狀元郎”,得“糧蛋子”者可攘災避禍。 花兒會 時間:農曆六月 介紹:“花兒”是流傳在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廣大地區的民歌。“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據說,“花兒”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深受回、漢、藏、東鄉、土、撒拉等民族的喜愛。 熱貢藏鄉六月會 時間:農曆6月15日~28日 地點: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 介紹:“六月會”主要活動有:祭神、上口扡、上背扡、跳舞、爬龍杆、打龍鼓,最後是法師“開山”。舞蹈分為三種類型:舞神、舞龍、舞軍,場面恢宏壯觀,舞姿瀟灑粗獷,各村輪流舉辦,節日盛況空前。 那達慕大會 時間:七、八月間 介紹: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其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 土鄉納頓會 時間:農曆7月12日~9月15日 地點:民和縣最南部的三川地區 介紹:“納頓”土語為玩的意思。節日期間,數十裏的川道沉浸在歡樂之中,到外彩旗飄動,鼓樂喧天。人們穿上最好的服裝從下川到上川,追隨著納頓,笑顏逐開,扶老攜幼,探親訪友,暢談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祝願。 穆斯林聖紀節 時間:伊斯蘭教曆的3月12日 地點:當地清真寺 介紹:中國大多穆斯林聚眾節日當天舉行紀念活動,誦經、贊主贊聖,宣講穆聖傳教歷史和聖訓以及個人生平事蹟等。還要宰牛羊集體設宴慶賀,表示對穆聖的緬懷。而“茂魯德”意為“穆聖誕辰”,系新疆地區突厥語系穆斯林對“聖紀日”的稱謂。 穆斯林開齋節 時間:伊斯蘭教曆10月1日 地點:當地清真寺 介紹:節日早晨沐浴盛裝,喜氣洋洋地赴寺參加會禮,並按規定交納開齋捐,藉以完善全月齋功,周濟貧窮,共度佳節。會禮結束時,互道“色蘭(目)”,表示節日祝賀,並依禮俗宴請賓客,互贈節日食品。 穆斯林古爾邦節 時間:伊斯蘭教曆的12月10日 地點:當地清真寺 介紹: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乾乾淨淨,忙著精製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
航空: 西寧曹家堡機場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空中交通樞紐。目前擁有國航、南航、東航、海航、上航、川航6家航空公司運營的青海航空市場,通航城市有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拉薩、深圳、烏魯木齊、格爾木等16個城市,高峰周航班量達到127班。此外,格爾木機場每天都有航班飛往西寧。 鐵路: 青藏鐵路(全長1956公里)、蘭青鐵路及4條支線、59條專線貫通青海省東西,鐵路交通十分方便。西寧是蘭青、青藏鐵路交匯處,有直達北京、上海、西安、青島、格爾木、西藏等地的列車。 青藏鐵路沿途經過眾多的旅遊景點及站點:南山口、甘隆、小南川、玉珠峰、不凍泉、楚瑪爾河、納赤台、五道梁、秀水河、沱沱河、通天河、雁石坪、布強格、唐古喇山、紮江藏布、安多、措那湖、那曲、當雄、羊八井等,最後進入拉薩市。 公路: 青海有青藏、青新、青川等省內外交通幹線,有長途汽車通往省內外主要市、縣。 道路狀況良好。 國道109線(北京-拉薩),全長4590公里。其中青海境內段起自民和享堂橋,經樂都、平安、西寧、湟源、倒淌河、茶卡、都蘭、格爾木至唐古喇山口出省,全長1484公里。 國道214線,起於青海省西寧市,經湟源、倒淌河、恰蔔恰、河卡、溫泉、花石峽、黃河沿、清水河、歇武、結古、囊謙、多普瑪(省界)進入西藏昌都,最終到達雲南省景洪縣全長3184公里,其中青海境內長1111公里。其中姜路嶺至清水河有293公里屬多年凍土或連續凍土。 國道215線,起于甘肅省安西縣的柳園鎮,經敦煌、阿克塞岔路口後,翻越當金山口,進入青海境內,再經花海子、魚卡、大柴旦、察爾汗鹽湖至格爾木,全長653公里,其中青海境內長399公里。在察爾汗鹽湖地區與青藏鐵路齊頭並進,舉世聞名的“萬丈鹽橋”便是其中的一段。 國道227線,青海段亦稱“甯張公路”,起自青海省西寧市,經大通橋頭鎮、青石嘴、俄堡、扁都口(省界)至甘肅省張掖市,全長345公里,其中青海省境內245.5公里。 國道315線,起自青海省西寧市,經湟源、海晏、天峻、察汗諾、烏蘭、德令哈、大柴旦、黃瓜梁、花土溝、茫崖石棉礦(省界),終點至新疆的喀什,總里程3011公里,其中青海境內長1281公里。 水路: 無
去青海旅遊的最佳季節是夏季,也就是5~10月。7月的青海湖邊盛開有大片的油菜花,黃色的花海和一望無際的藍色湖水,景色絕佳,湖邊也是遊人最好的紮營地,那時的氣溫不超過18℃,氣候涼爽宜人。 青海冬天的平均最低溫度可達到-20℃,最高溫度也只有-7℃,十分寒冷,不過在西寧和格爾木等大城市的室內一般都有暖氣。冬季青海的寺院和農村會有較多的傳統活動,穿上羽絨服,在正月十五去塔爾寺看法事,別有一番情趣。 青海是高原大陸性氣候,春秋兩季有來自戈壁的沙塵會形成揚塵天氣,污染嚴重。特別是青海西部的柴達木盆地,在春秋兩個雨季盛行大風,更糟糕的是這裏還常有颶風,不僅能吹起小石子,而且能將雞蛋大小的鵝卵石吹離地面。
在唐代,正是青藏高原羌人的舞蹈,豐富了唐代舞蹈內涵。著名的《秦王破陣舞》,雜以異族之樂,其中不乏羌人之樂素。今之羅馬尼亞的《霍拉》,夏威夷名之為《火拉》的手拉手開圈集體舞,是殷商樂舞《韶》的音譯。這種“相與連臂,踏地為節”的集體舞,在西元前即已傳入歐洲。希臘西元前550年瓶畫《赫利克斯與海中神怪特裏同比武》所繪,即是閉圈集體舞。它與大通出土的舞蹈紋盆所繪及雲南出土的古代滇人青銅圓形飾牌所繪相仿,亦見之于前蘇聯西伯利亞勒拿河畔希什金諾村和阿塞拜疆、阿普歇倫半島、科貝斯坦等地的古代岩畫。而廣泛流行於印度、俄羅斯、英國、西班牙等地的踢踏舞亦起源於河湟之地。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盆所繪舞人,頭上皆有下垂的髮辮。藏族的“朗瑪”、“鍋莊”,彝族的“對腳”等都是這類舞蹈。由此可知,華夏上古羌人文化的遠播,最晚也在殷商之際,曾給中亞、西亞、南亞、北非、北亞、歐洲以重大影響。
青海歷史悠久,地處華夏民族的搖籃——黃河、長江的源頭。早在距今二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達木盆地、昆侖山一帶活動生息。據考古發掘,眾多的古文化遺存證明,青海的開發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省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燦爛輝煌,青海彩陶舉世聞名。青海的古文化與羌人及其先民有關。古羌人活動地區很廣,西起黃河源頭,東到隴西地區,南達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帶。秦漢時,羌人部落有150多個,每一部落有酋長,互不統屬,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生產力低下,屬原始社會形成。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漢王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擊敗河西匈奴,設令居塞,並在河西設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征討河湟羌人,在湟中設“護羌校尉”,開始經略湟中,築西平亭(今西寧市)。從此,漢王朝開始了對青海東部的控制。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趙充國奉命平先零羌楊玉得勝後,罷兵田於河湟,設“金城屬國”,先後設置臨羌(治所在今湟源縣)、安夷(治所在今平安縣)、破羌(治所在今樂都縣)、允吾(治所在今民和縣)、允街(治所在今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河關(治所在今貴德縣)7縣,青海東部地區正式納入原封建王朝郡縣體系。三國時,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憑依漢西平亭故城,修成西站郡城。
西元4世紀初,吐谷渾人遷入甘青地區,後向青海境內發展,並建立了吐谷渾國。其盛時,勢力範圍東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連,東到甘肅洮河,西達新疆南部,東西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約500公里。吐谷渾人自進入青海至唐龍朔三年(663年)亡於吐蕃止。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前秦、後涼、南涼、西秦、西夏、北涼相繼統治過青海河湟地區。
西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後兼併了羊同、蘇毗、白蘭、黨項諸羌,盡得其地。唐“安史之亂”後,吐蕃進一步東進,控制了青海全境,統治近200年。五代十國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復統一。
宋時,角廝羅勢力漸強,以青唐城(今西寧)為中心,在河、湟、洮地區建立了以吐蕃為主體的宗咯地方政權,臣屬於宋。徽宗初,角廝羅政權勢力日衰,宋軍遂進佔河湟地區。崇寧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為西寧州,是“西寧”見於歷史之始。北宋亡後,金和西夏佔有河湟地區,約一個世紀。
西元13世紀,南宋理宗元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漢進軍洮、河、西寧州,青海東部地區納入蒙古汗國版圖。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青、甘一帶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甘肅行中書省,轄西寧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寧州為衛,下轄6千戶年。以後又設“塞外四衛”:安定、阿端、曲先、罕東(地當今海北州剛察西部至柴達木西部,南至格爾木,北達甘肅省祁連山北麓地區)。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設西寧兵備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寧近地,“塞外四衛”由西寧衛兼轄。明初青海東部實行土漢官參設制度。在青南、川西設有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又在今青海黃南州、海南州一帶設必裏衛、答思麻萬戶府等。
16世紀初,厄魯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碩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為統治青海的民族。清雍正初年,羅卜藏丹津反清鬥爭失敗後,清朝在青海設置青海辦事大臣,統轄蒙古29旗和青南玉樹地區、果洛地區及環湖地區的藏族部落。青海東北部西寧衛改為西寧府,仍沿襲明朝的土司制度,屬甘肅省管轄。
1912年北洋軍閥政府任命馬麒為西寧總兵,1915年又任命其為蒙番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守使。從此,馬家軍閥統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新建青海省,治設西寧。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軍政委員會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組成,以西寧為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