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英歌

admin

/ 2012-12-06 18:17:18

英歌,又稱「鷹歌」、「鸚哥」、「唱英歌」或「秧歌」,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于一體的民間廣場舞蹈,表演氣勢豪壯,氣氛濃烈,流傳于廣東、福建等地,由男子表演,有歌頌英雄的含義。相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來源多解釋為當地民眾尚武習俗的變體或搬演《水滸傳》故事。英歌一般在逢年過節期間演出,舞者多為雙數,少則12人,多至108人,每人手執一對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和吆喝,揮動雙棒交錯翻轉叩擊,邊走邊舞;演出分為「前棚」和「後棚」兩段,前棚為鑼鼓樂演奏和英歌舞;後棚為各具特色的小戲和拿手節目。英歌舞的基本動作是舞棒,舞時每人各執兩根圓形短木棒(直徑10釐米,長20釐米),雙腳成騎馬蹲襠步,提腿向橫躍動,雙手隨鑼鼓節奏上下左右對擊木棒,頭和身體隨之自然晃動。英歌節奏有慢板、中板、快板三類;有時套路多達20套,有「洗街」、「拜年」、「布年」、「背槌」、「過胯」、「抱槌勾腳」等。英歌舞具有鮮明的陽剛英武之氣,舞至高潮,呐喊與螺號聲響徹四方,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英歌•普甯英歌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揭陽市 英歌是普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樣式,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被認為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徵,深受群眾喜愛和推崇,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普甯英歌是一種壯美陽剛的漢族男性群體舞蹈,主要表現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鬥志和英雄氣概。表演隊伍人數少則24人、36人,多則72人,最多可達108人。表演者勾畫風格獨特的臉譜,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著武士服,緊身短打,手執特製雙短棒叩擊起舞,並配以鑼鼓、螺號節奏。表演時佇列圖形變化豐富,有「雙龍出海」、「猛虎下山」、「麥穗花」、「田螺圈」等樣式,動作套式亦五花八門,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態各異的舞姿動態,形成特有的動律,場面恢宏,氣勢磅礴。普甯英歌表演風格威猛、雄渾、粗獷、豪邁,體現了中華民族果敢、堅強、團結戰鬥、勇往直前的可貴品格和精神風貌。 普甯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甯英歌」的美譽,普甯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目前由於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傳承人老化等原因,普甯英歌隊伍青黃不接,逐漸萎縮,出現瀕危狀況,亟待搶救保護。 英歌•潮陽英歌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汕頭市 潮陽英歌是漢族民間廣場舞蹈和儺文化形態的延續,在延續中有一定變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漸演化為英歌舞,成為潮陽地區一種具有獨特表現形式的民間舞蹈藝術。潮陽英歌集戲劇、舞蹈、武術于一體,極具陽剛之氣。它在實踐中形成一些不同的流派風格,按舞蹈節奏的板式劃分,大致可分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種。 慢板英歌節奏較慢,所用舞棒比其他流派長,其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構成一組動作,慢中見勢,勢中顯氣,凝重古樸而又舒展優美。此外,還有「醉槌」英歌,舞時舞者形似醉漢,別具神韻。慢板英歌主要流傳于文光、棉北、城南一帶。 中板英歌節奏較之慢板英歌略快,基本舞法有打五棒、七棒(英歌舞)構成一組動作的,也有打八棒、十棒、十一棒、十三棒構成一組動作的。其鑼鼓點與慢板英歌有明顯的不同,前者鼓點中間有停頓和拉長,後者則是連續敲點。中板英歌主要也流傳于文光、棉北、城南一帶,其特點是于穩健中見瀟灑,古樸中現圓活。 快板英歌的節奏快,鼓點緊,並隨著隊伍的陣勢開合而多生變化,所用的英歌槌較短,運槌靈便。快板英歌一般分為對打套式、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三類。 至今潮陽英歌仍在廣泛流傳和不斷發展,主要傳承人有洪飛鷹、郭耀揚、陳漢隆、姚欣塔、楊衛、周修興、陳坤利、林阿飽等。潮陽英歌分佈面廣,輻射力強,幾乎每個鎮(街道)都有英歌隊,有些鎮甚至同時擁有幾支不同風格或不同年齡結構的英歌隊伍。1996年11月,潮陽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遷,文化生態發生劇烈的變化,潮陽英歌已失去往日的光彩,瀕臨斷代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