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白字戲

admin

/ 2012-12-06 18:20:02

白字戲是用廣東海豐、陸豐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海陸豐等粵東地區,後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和潮劇音樂等民間藝術,改用當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起初白字戲和潮劇都稱白字戲,白字戲名為「海陸豐白字」,又稱「南下白字」;潮劇名為「潮州白字」,又稱「頂頭白字」,後來白字戲一名用來專指海陸豐白字。 白字戲唱腔結構以曲牌聯套體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它音樂優美,有聯曲、滾唱、一唱眾和等形式和特點。 傳統樂隊7人,俗稱「七張交椅」,樂器包括一對鼓(大鼓、鼓頭)、一對吹(頭吹、二吹)、一對鑼(頭鑼、二鑼)、一副大鐃,後文武場樂器都有所增加。白字戲曲白採用海陸豐方言,分生、旦、醜、淨、公、婆、貼七個腳色行當,表演程式嚴而不僵,載歌載舞,富有生活氣息。短打用南派武工,舞臺美術簡樸,便於流動。白字戲以演文戲見長,亦從正字戲中吸收部分提綱武戲,擅演兒女戀情,整本戲較多,折子戲較少。其劇碼分小鑼戲、大鑼戲兩大類,小鑼戲又分正板小鑼戲、反線戲和民歌小調戲三種。小鑼戲唱腔活潑明快,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大鑼戲音樂莊重典雅,具有高腔音樂的特點。白字戲的主要劇碼人稱「八大連」,包括英台連(《同窗記》)、陳三連(《荔鏡記》)、高文舉連(《珍珠記》)、秦雪梅連(《三元記》)、蔣興哥連(《珍珠衫》)、王雙福連(《臨江樓》)、袁文正連(《還魂》)、崔鳴鳳連等,另有《白鶴寺》、《白蛇傳》、《訪友記》、《書琴緣》、《天門陣》、《白羅衣》等優秀傳統劇碼和《金菊花》、《紅珊瑚》等現代劇。白字戲與同樣流傳于海豐、陸豐的正字戲有密切的承傳關係,因而形成「半夜反」的演出習俗,上半夜講官話,演來自正字戲的科白(提綱)武戲,下半夜說方言,轉演白字戲的文戲。 新中國建立後至改革開放初期,白字戲曾一度獲得發展和繁榮,後隨著娛樂產業的發展和審美的多元化,其演出市場逐漸萎縮,傳統劇碼和富有特色的行當藝術及其他舞臺藝術等已瀕臨消亡。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