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6 18:37:32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大歌,侗族稱為「嘎老」。「嘎」即歌,「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聲多和古老之意。「嘎老」是一種由眾多人參與的歌隊集體演唱的古老歌種,故譯為大歌。 黎平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南部方言區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民間合唱音樂,主要流行於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包括今黎平縣岩洞、口江、雙江、永從、肇興、水口、龍額及從江縣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為「六洞」、「九洞」。 侗族大歌歷史久遠,早在宋代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其《老學庵筆記》中就記載了「仡伶」(侗人自稱)集體做客唱歌的情況。至明代,鄺露在其所著《赤雅》一書中更加明確地記載了侗人「長歌閉目」的情景,這是數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獻。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間集體做客的場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內容,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和傳達了侗族文化的靈魂。 黎平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之一,也是國際民間音樂藝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作為多聲部民間歌曲,它在多聲思維、多聲形態、合唱技藝、文化內涵等方面所達到的水準均為世所罕見。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 《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 黎平侗族大歌以其獨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組織形式傳承侗族的歷史和文化。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侗族社會結構、婚戀關係、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曲目眾多,內容極為廣泛,具有社會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是維繫侗族社會生存的精神支柱。 廣西三江侗族大歌主要流傳于三江縣梅林、富祿、洋溪鄉沿溶江河一帶的侗寨和羅城的侗族村寨。 三江大歌通常在節日裡由男女歌隊坐在鼓樓或圍在火塘邊進行對唱,以此來講述人生哲理,傳授生產生活知識。按音色,三江侗族大歌可分為男聲大歌、女聲大歌、童聲大歌和男女混聲大歌幾種。按體裁,則可分為鼓樓大歌(「嘎得樓」)、聲音大歌(「嘎所」)、童聲大歌(「嘎臘溫」)、敘事大歌(「嘎錦」和「嘎盡」)、禮俗大歌、戲曲大歌和混聲大歌(「嘎世尼所」)等7種。主要歌腔有幾百種,代表作品有《嘎高勝》(高山歌)、《能悶高京》(高山井水歌)、《嘎倫練》(蟬歌)、《嘎依喲》(知了歌)等。侗族沒有文字,大歌全靠「桑嘎」(歌師)口頭教唱,一代傳一代,世代相傳下來。 大歌曲式結構獨特,每首歌均由「歌頭」、「歌身」和「歌尾」三部分組成。大歌的聲部通常為二聲部。在民間有「雄音」(高聲部)、「雌音」(低聲部)之稱。三江侗族大歌內容豐富,品種多樣,旋律優美動聽,被譽為世界「最美的天籟之音」。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侗族大歌已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能對侗族地區的文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