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彩調

admin

/ 2012-12-06 18:38:59

彩調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戲流傳到桂北以後與當地民間俚曲小調緊密結合而形成的地方劇種,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呵咿呵嗨」為襯詞,故民間又稱之為「哪呵嗨」或「咿呵嗨」。彩調分佈甚廣,各地名稱不一,如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區稱「調子戲」、「採茶」、「哪呵嗨」,左、右江的甯明、百色等地叫「大採茶」、「呵嗨戲」,平樂、荔浦等地叫「山花燈」、「彩燈」、「採茶戲」,等等,但以稱「調子戲」、「採茶戲」最為普遍。1955年,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彩調唱腔屬聯曲體,分板、腔、調三大類,其中板有訴板、哭板、罵板、憂板等;調有比古調、走馬調等,腔以腳色行當區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職業區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現身段動作的有挑擔腔、飲酒腔等。此外,彩調唱腔中還吸收了一些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小調,如鮮花調、十月花等。彩調的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樂,右場為擊樂。弦樂有調胡(也叫大筒,類似二胡)、揚琴、琵琶、三弦、嗩呐、笛子等樂器,以調胡為主奏。擊樂的鑼鼓曲牌較簡單,常用的有【三點頭】、【一條龍】、一鈸、四鈸等。 彩調劇碼多以勞動、愛情、家庭生活等為主題,有大量的口傳和手抄本在民間流傳。表演時採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極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由於深深紮根于鄉村民眾之間,又和當地民間俚曲小調緊密結合,彩調形成了內容諧趣、形式活潑的表演風格,號稱彩調「三件寶」的扇子、手帕、彩帶在表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彩調得到較快的發展,特別是《劉三姐》等優秀劇碼的上演,擴大了這一劇種在全國的影響。然而,廣西彩調當前已陷入因為沒有演出市場而難以為繼的困境中,知道和瞭解彩調的人越來越少,數百家彩調劇團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紛紛解散,僅剩的廣西彩調劇團、柳州彩調劇團和桂林彩調劇團等寥寥幾家專業劇團,業餘彩調隊伍的數量大幅下降,維持艱難。彩調的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