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6 18:55:47
接龍吹打樂系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的民間器樂樂種,至遲在明代末年就已正式形成。經過四百多年的傳衍,接龍吹打有了很大發揮發展。它有吹打樂、鑼鼓樂、吹打唱三大類別和丫溪調、下河調、青山調、昆詞、教儀調、將軍鑼鼓、伴舞鑼鼓7個品種,擁有樂曲983首。接龍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號牌】、【朝排】、【將軍令】、【水龍吟】、【南鑼】、【六么令】、【風入松】等。重慶市巴南區現有樂班二百六十余個、樂手近兩千人,保存有上百年的古老樂器26件,其中4件在200年以上。樂班不僅經常參加本地民眾婚喪壽慶儀式的演出,而且曾多次組團(隊)參加市、區(縣)的比賽演出,被區、市、中央及臺灣電視臺攝製成專題片向全國和海外播放。同時,還出版了約八十萬字的《接龍吹打樂》、二十余萬字的《鄉樂新韻——接龍吹打樂論文選》。1991年,重慶市文化局將接龍鎮命名為「民間吹打樂之鄉」,1999年,又將接龍吹打樂命名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 曲目豐富、樂班樂手眾多、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同步發展的接龍吹打樂在巴渝吹打中獨樹一幟,頗具特色。 吹打·金橋吹打 申報地區或單位:重慶市 萬盛區金橋吹打樂是重慶市萬盛區金橋鎮的民間吹打樂種,它產生于宋元時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曆史。金橋現有樂班七十多個、樂手八百多人。在長時期的傳承中,金橋吹打形成了喜慶類、生產生活類、喪事類、民間傳說類等類別,有【花燈】、【大麯牌】、【朝牌】、【宮堂】等曲牌和品打、刁打、散打、幹打、夾打、刁散打、竹葉吹奏、口哨等演奏技藝,曲目達一千余首。 金橋吹打有音域寬、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強等特點。其最顯著的特色技巧是清代劉多二創造的「馬風聲」,經劉漢卿、向義雲、向紫欽、翁慶華等五代人二百多年的發展,「馬風聲」技藝日臻成熟。演奏中嗩呐高鳴酷似馬嘯,鼓響「得格鬥」猶如馬蹄聲,曲至高潮,馬嘯與蹄聲共鳴,演示出萬馬奔騰之勢,由此形成名聞遐邇的「馬風聲」派。 金橋吹打在四川省、重慶市的演出比賽中多次獲獎,重慶市文化局命名金橋鎮為「吹打樂之鄉」,金橋吹打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 目前,金橋鎮有造詣的吹打樂手年事漸高,相繼謝世,年輕人參加吹打者日趨減少,一些絕技難以傳承,接龍吹打與金橋吹打均處於瀕危狀況,急需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