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燈戲

admin

/ 2012-12-06 18:57:02

燈戲不僅是重慶、四川極富地方特色的民間小戲,而且是川劇的重要聲腔之一。由於其演出多與春節、燈節、社火、慶壇等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所以形成小戲多、喜戲多、鬧戲多的特點,一般場面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的戲基本不演。 解放前梁平縣又名梁山縣,因此當地的地方戲被人們稱為梁山燈戲,一直沿用至今。梁山燈戲源自民間的「玩燈」和「秧歌戲」,前者的舞蹈動作與後者的說唱表演形式結合而成。清代中期是梁山燈戲發展的鼎盛時期。現在,本地人也叫它「包頭戲」(解放前,女角由男性扮演,俗稱「包頭」)、「端公戲」或「胖筒筒調」。 燈戲•梁山燈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重慶市梁平縣 梁山燈戲的唱腔音樂主要有胖筒筒類的燈弦腔、徒歌類的神歌腔和俚曲類的小調,其中「梁山調」燈弦腔比較獨特。梁山燈戲的表演特點為「嬉笑鬧」與「扭拽跳」。其劇碼相當豐富,總數在兩百種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糠剪髮》、《送京娘》、《湘子度妻》、《請長年》等,這些劇碼大都改編自民間戲曲或民間故事。燈戲表演採用方言,唱詞通俗自然,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氣息。此外,由於燈戲的娛樂性很強,情節誇張,矛盾突出,嬉鬧詼諧,所以演員們表演起來往往動作誇張,帶有舞蹈的特性,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節慶盛會或者紅白喜事,老百姓們總離不開燈戲。 川北燈戲明代開始流行於今南充的閬中、南部、儀隴、順慶等地,與其他地區的燈戲一樣,它也經歷了由提燈、掛燈、玩燈、舞燈到燈戲的發展階段。川北燈戲演出形式生動活潑,內容多歌頌正義,鞭撻醜惡,寓教化于嬉樂之中。其劇碼一般以喜劇、鬧劇為主,正劇、悲劇題材也多用喜劇表現。川北燈戲的表演粗獷簡潔,詼諧通俗,載歌載舞,妙趣橫生,唱詞質樸健康,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因小戲多、喜劇多、鬧劇多,故醜行在川北燈戲的表演中佔有特殊地位。燈戲的醜行有男醜、女醜之分,男醜又叫小花臉、三花臉,女醜又叫彩旦、搖旦、婆。醜既扮反面人物,也扮正面人物和中間人物。在眾多燈戲劇目中,半數以上少不了醜。川北燈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其中包含有川北山鄉的民歌小調、清音、神歌、端公調,同時又吸取了陝西調、吳下補缸調等曲調。它有板式變化的正調類唱腔體系,也有曲牌聯綴的唱腔,如《裁縫偷布》一劇,其唱腔就是由【太平年】、【金紐絲】、【銀紐絲】、【賣鮮花】、【跌斷橋】、【十裡墩】、【花背弓】等曲牌連綴成的。板式與曲牌聯唱也可綜合使用於同一劇碼中。川北燈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胖筒筒」、胡琴,演奏時發出低沉渾厚的「嗡」音,所以又叫 「嗡筒筒」,除此以外還有花燈鑼鼓等,後又逐漸增加了二胡、笛子等樂器。川北燈戲的表演中融進了民間舞燈及木偶、皮影、雜技等技巧,用以刻畫人物、表現情節。 目前,燈戲專業劇團的演出人員老化,會唱燈戲的老藝人已屈指可數,口傳劇碼大量流失。另外,燈戲用揚琴、笛子、琵琶、二胡等民樂伴奏,由於樂手流失,不得不採用電聲樂器加民樂來「湊合」。年輕人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對傳統的、民間的東西接受困難,燈戲的傳承問題日益嚴重,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 燈戲•川北燈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四川省南充市 川北燈戲用農民的道德標準演人間的美醜善惡,喜怒哀樂,大多表現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語言通俗易懂,詼諧風趣,極富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南充是它的發源地。南充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流行於閬中、蒼溪、南部、鹽亭、劍閣、昭化、江油、西充、儀隴、巴中、廣安等地以及綿陽、遂甯、達州等市的部分地區。是川北地區歷史最悠久、覆蓋面最廣、影響最大、群眾基礎最為深厚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明嘉靖年間(1522-1566)的《閬中縣誌》就記載:「五月十五瘟祖會,演燈戲十日,每夜焚香如霧,火光不息,其所為燈山者,亦如上元時。」(此書收藏于北大圖書館)清代演出非常活躍,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蒼溪縣誌》記載:「上元,放花燈,演燈戲,在郡邑城廓間築台競演,晝夜不分。」 建國後,川北燈戲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60年代、80年代,南充專區多次組織人員對散落于民間的燈戲進行調查、收集,共挖掘了三百多個劇本和九十多支曲牌。參加全國或省級各類會演、大賽多次獲文化部頒發各類獎項。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