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苗族蘆笙舞

admin

/ 2012-12-06 20:28:58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貴州、廣西、湖南、雲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佈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蘆笙舞大多在年節、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主要有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 蘆笙舞•錦雞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丹寨縣 錦雞舞發源于貴州省丹寨縣排調鎮境內,流傳于苗族「嘎鬧」支系中穿麻鳥型超短裙服飾的排調、也改、加配、党早、麻鳥、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鄉境內雅灰、送隴等苗族村寨。傳說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東方大平原上,後來遷到一個叫「展坳對社」的沙灘邊居住,又因洪災而沿江上行來到丹寨縣。在丹寨縣定居後,苗族的祖先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充饑度日。由於錦雞説明他們獲得了小米種,説明他們度過饑荒,所以錦雞就成了他們的命運吉星。於是,他們仿照錦雞的模樣打扮自己,並類比錦雞的求偶步態跳起了蘆笙舞。 錦雞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舉行一次的祭祖活動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間的婚慶、迎客禮儀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過程中也常常表演錦雞舞。錦雞舞以蘆笙伴奏,表演時女性個個綰發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穿繡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銀項圈手鐲,腳穿翹尖繡花鞋,打扮得像美麗的錦雞一樣。男性吹蘆笙作前導,女性隨後起舞,排成一字形,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隨著蘆笙曲調的快慢節拍,婦女頭上的錦雞銀飾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銀浪翻飛,翩翩漫舞中舞者步履輕盈,酷似錦雞在行樂覓食。舞蹈動作三、四、七步不等,以四步為主,兼以六步轉身,腰、膝的自然搖動為舞蹈的基本特點。每跳一步,舞者雙膝同時自然向前顫動,下肢動作多,上肢動作少,雙手于兩側自然放開,悠然搖擺。人多時,蘆笙手在中間圍成圓圈吹跳,女性在週邊成圓圈漫舞。民間錦雞舞的蘆笙曲調豐富,有樂曲一百多首,演奏起來輕快流暢,優美動聽。 錦雞舞表現了苗族人民溫和嫺靜的性格,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友好的精神狀態,凸顯著苗族人民古老而絢爛的美感追求,是民間舞蹈中一枝爛漫的山花。 蘆笙舞•鼓龍鼓虎-長衫龍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貴定縣 鼓龍鼓虎-長衫龍苗語音為「打容打阻-阿冗」,是貴州苗嶺山麓小花苗聚居區貴定縣新埔鄉谷撒村所獨有的一種苗族蘆笙舞蹈。它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據明代熊大木所著的《大宋中興史話》記載,宋代,黑蠻龍跟隨岳飛抗金立功,被封為龍虎將軍,後因岳飛父子風波亭遇害,他「痛哭幾日絕食而死」。人們以鼓龍鼓虎-長衫龍的舞蹈紀念這位苗族英雄,並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 長衫龍這種苗族蘆笙舞過去僅在喪葬和祭寨神儀式中表演,現在則每逢重大節日集會、婚嫁、立房、跳月等傳統民族活動都要表演此舞,成為開展娛樂競賽、增進情誼的重要活動方式。此舞用於喪葬時,于出殯隊伍的最前清單演;用於祭寨神時,則于陽曆二月初一這一天在殺牛祭祖踩場之際表演;用於立房時,往往在踩屋基時進行;用於跳月時,則多在正月初一至三十的「跳月場」活動中表演。長衫龍包括男子雙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等形式,整個舞蹈分為三節,第一節表示群龍出現,第二節表示龍騰虎躍,第三節表示群龍搶寶。舞者身著黑色大襟長衫,頭插兩根野雞翎,頂龍面牛角圖騰,戴髯口,拴紅色銀飾腰帶,手執蘆笙,自吹自跳,隨著流暢的蘆笙旋律作出「龍鬥角」、「龍吐水」、「龍出洞」、「龍飛膀子」、「蓮花」、「拜見」等動作。該舞伴奏樂器笙管粗長,聲音低沉渾厚,音樂節奏鮮明,舞蹈動作與音樂緊密結合為一體,形成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 鼓龍鼓虎-長衫龍歷史悠久,舞蹈形式獨特,是一種具有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價值的民間舞蹈。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外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對苗寨多有影響和衝擊,現只有一個寨子不足三十人會跳鼓龍鼓虎-長衫龍舞蹈,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已處於嚴重的瀕危狀態,亟待保護。 蘆笙舞•滾山珠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納雍縣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叫「子落奪」。它流傳在貴州省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之一。傳說遠古時期,苗族祖先大遷徙,途中道路坎坷,荊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們為了給父老鄉親們開闢一條通道,就用自己矯健的身軀從荊棘林中滾出一條路,人們為了紀念這些青年的功績,就模仿他們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編成蘆笙舞,取名「地龍滾荊」。 「滾山珠」是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的苗族民間舞。表演時用6支長約20釐米的鐵制梭鏢頭,鏢尖向上插入地下,圍成一個直徑約0.7米的圓圈,或用6只對頂的飯碗裝滿水擺成圓圈代替梭鏢亦可。表演者手執蘆笙,一邊吹奏,一邊跳躍,圍著棱鏢或水碗翻滾,表演的技巧性強,且異常驚險。「滾山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進各種技巧,不斷完善。到1989年,蘆笙舞「滾山珠」由以往的單人表演發展成為6至8人同時表演的舞蹈。表演者手執六管蘆笙,頭戴箐雞翎帽,身著繡花白褂,吹奏著世代傳承的蘆笙舞曲,圍繞梭鏢或盛滿水的碗進行舞蹈表演,時而以頭為足,蘆笙舞步與技巧運用難度隨表演進程不斷增加,表現苗族同胞在遷徙途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排出萬難的驚險場面。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以其粗獷豪放的風格、高難驚險的動作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成為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中的一枝奇葩,流播廣遠,享譽中外。它曾先後多次參加國內外的藝術節,受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讚賞。這個舞種中蘊涵著的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激勵和引導人們不斷前進,永不為困難所壓倒。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