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木鼓舞

admin

/ 2012-12-06 20:29:37

木鼓舞是流傳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擊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間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長的樹木軀幹,鑿空內部成型。一般木鼓舞為族群全體參與的大型祭祀活動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為族群的象徵,以敲木鼓、跳木鼓為核心的祭祀活動充滿著強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鮮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徵。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台江縣 木鼓舞是貴州省台江縣苗族群眾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東木鼓舞兩大種類,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響較大。它分佈于貴州台江縣城東南方26公里處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為苗族。傳說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對跟從鳥蟲學會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來,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襲。 每逢醜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節到來,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與宰牛祭祀和盛大的節慶活動相配合。反排木鼓舞啟、承、轉、合結構完整,舞蹈動作簡練,組合豐富,風格熱烈豪邁,表現先民的生活場面和地理環境,敘述先民的由來。舞蹈發展採用遞進方式,逐步把情節推向高潮,每個情節層次分明,過渡自然。演員歌舞並進,五體皆動,甩同邊手,踏二四拍,舞姿粗獷奔放,灑脫優美,頭、手、腳開合度大,擺動幅度寬。反排木鼓舞由「牛高抖」、「牛紮廈」、「廈地福」、「高抖大」、「紮廈耨」五個鼓點章節組成,採用按一下、合擊、交錯敲擊等演奏手法,鼓點錯落有致,節奏明快,與舞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反排村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至今仍保存著以反排木鼓舞為主要文化特徵的苗族文化生態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祭鼓節重要的活動環節,還是連接苗族社會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要文化紐帶。 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滄源佤族木鼓舞分佈在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岩帥、單甲、糯良、猛來、猛角、班洪等鄉鎮,佤山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場。現滄源縣有大、中、小型木鼓七百多隻,90%的人能跳木鼓舞,唱木鼓歌。 滄源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進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組成。每逢年節慶典,佤族男女老少都會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擊下圍繞著木鼓房,攜手成圈蹁躚起舞。他們以屈膝、弓腰表示對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時針方向圍圈緩慢移動,動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第一拍右腳向右斜前方上一步,雙手曲肘舉至頭斜上方,身體後仰;第二拍左腳跟踏一步,雙手甩至身後斜下方,身軀前傾。如此迴圈反復,動作規範而平穩。木鼓舞貫穿于木鼓祭祀活動的全過程,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領唱與眾人踏節而歌為伴奏,歌詞多述說民族歷史、祭祀和勞動生產及生活等方面的內容。跳木鼓舞時鼓聲震天,舞者秀髮飛揚,動作粗獷奔放、熾熱狂野,表現出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性格特徵。目前滄源佤族木鼓舞中已形成「高格龍猛」、「甩發舞」、「加琳賽」等影響較大的代表作品。 木鼓是佤族傳說中的通天神器,被視為民族繁衍之源頭,是佤族的歷史文化象徵。木鼓舞集中體現了佤族民間歌舞、文學、藝術及宗教信仰的成就及特色,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藝術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木鼓舞是佤族民間歌舞的集大成者,是佤族文化最直觀生動的體現,一直為廣大佤族民眾所喜愛,為其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