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花燈戲

admin

/ 2012-12-06 20:30:17

花燈戲是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其突出特徵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與做緊密結合。花燈戲源于民間花燈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形式。在流行過程中因受當地方言、民歌、習俗等影響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風格。 花燈戲•思南花燈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思南縣 花燈戲是貴州和雲南的主要地方劇種,因地域文化的區別,形成不同的風格特色。 貴州花燈戲是清末民初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起初,花燈叫採花燈,只有歌舞,後在歌舞中加入小戲,再以後受外來戲曲影響,發展為演出本戲。貴州花燈戲主要流行於獨山、遵義、畢節、安順、銅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稱謂。黔北、黔西一帶叫「燈夾戲」,獨山一帶叫「檯燈」,思南、印江等地叫「高臺戲」或「花燈戲」。最初的花燈戲演出形式簡單,以演民間小戲為主,題材多取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有《拜年》、《姐妹觀花》、《三訪親》、《劉三妹挑水》、《放牛攔妻》等劇碼。其表演以「扭」為特點,演員常用摺扇與手帕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雞步、梭步、碎米步、矮樁步、婦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蓋扇、差扇、撲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黃龍纏腰、海底撈月、雪花蓋頂、岩鷹展翅等。貴州花燈戲的曲調有的戲劇性較強,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調,其中「繡荷包」最為聞名。貴州花燈戲在流行過程中逐漸打破了「燈、扇、帕」的歌舞程式,腳色行當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淨、末、老旦、彩旦等的劃分。其樂曲腔調在原有曲調基礎上也出現了擴展變化,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常用的板腔有【出臺調】、【行程調】、【路調】、【數板】、【罵板】、【哭板】、【一字調】、【出馬門】、【陰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調】等。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調】、【送夫調】、【巧梳妝】、【白牡丹】、【比古調】、【送茶調】、【觀花調】、【雪花飄】等。在表現情節刻畫人物時,板腔與曲調綜合使用,形成了絲弦燈調系、檯燈燈調系和鑼鼓燈調系,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思南土家花燈戲融入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轉動人的優美唱腔、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燈戲相容的獨特民族風格折射出烏江流域的人文風采。 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雲南省玉溪市 雲南花燈戲源于民間花燈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於雲南的地方戲曲。在流行過程中因受各地語音、民歌小曲影響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風格。雲南花燈戲有昆明花燈戲、玉溪花燈戲和姚安花燈戲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燈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劇碼最多,伴奏樂器以胡琴為主;姚安花燈民歌色彩濃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燈革新最早,所以被稱為「新燈」,其劇碼及演出形式受滇劇的影響較大。 雲南花燈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燈小戲,後受滇戲等大戲影響,花燈戲藝人在改進情節比較曲折複雜的劇碼時,也吸收相關曲調加以變化、拓展和翻新,創立了花燈戲新調。新編的燈調採用曲調連接的編曲方式,具有板腔音樂的某些特點,適合演出傳統大戲。除此以外,雲南花燈戲的曲調還有各種民歌小調,在整個劇種中佔有重要地位。花燈戲演出很注重舞蹈,雲南花燈舞蹈的基本特徵是「崴」,民間有「無崴不成燈」的說法。「崴步」都有手部動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種種變化是其具體表現。花燈戲中的歌舞有利於烘托情節和豐富人物性格。 雲南花燈戲最繁榮的時期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此時不僅湧現了史寶鳳、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著名花燈戲演員,還出現了《探乾妹》、《鬧渡》、《劉成看菜》、《三訪親》等享譽雲南戲曲舞臺的劇碼。熊介臣是最早把農村曬場演出的「簸箕燈」搬上舞臺的前輩藝人之一 ,他擅演小生,以演《山伯訪友》中的梁山伯、《白蛇傳》中的許仙聞名,表演具有濃郁的雲南玉溪鄉土風味。 近年來,各地的花燈戲都面臨著與其他傳統戲曲藝術同樣的困境,劇場演出日益減少,劇團經費短缺,新劇碼編排上演困難,年輕一代的編創演出人員後繼乏人,急需採取措施對花燈戲這一地方特色劇種進行搶救、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