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侗戲

admin

/ 2012-12-06 20:30:44

侗戲大約產生于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由黎平縣臘洞村侗族歌師吳文彩始創,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吳文彩在侗族長篇說唱敘事歌的基礎上,根據漢族說唱本《二度梅》編制出第一部侗戲《梅良玉》。之後,侗戲不斷吸取桂劇、彩調、祁陽戲、貴州花燈戲等其他戲曲劇種的營養,逐漸提高和完善,最終演變成表演有說有唱、曲調豐富、別具風格的獨立劇種。 侗戲主要流行於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等縣的侗族村寨。其主要曲調包括【平板】(又稱【普通板】、【胡琴板】)和【哀調】(又稱【哭調】)等,此外還有【仙腔】和【戲曲大歌】等;伴奏樂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揚琴、竹笛、蘆笙等,開台和人物上下場時用鼓、鑼、鈸、鑔伴奏。侗戲表演比較樸實,服飾、道具都是本民族普通的或稍加美化的日常用品。表演時一般由兩人用侗語對唱,每唱完最後一句,表演者便在音樂過門中走「∞」字交換位置,然後再接著唱下一句,如此反復直至一段唱詞結束。侗戲沒有嚴格的行當劃分,惟丑角的表演有獨特程式,無論從哪個方向出場,都只能向裡跳,人稱「跳醜腳」。《梅良玉》、《毛洪玉英》、《劉知遠》、《江女萬良》、《珠郎娘美》等是侗戲的傳統劇碼,其中《珠郎娘美》已被攝製為影片。 侗戲儘管發展緩慢,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鮮明,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侗族地區,多數村寨都有群眾自己組織的業餘侗戲班。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現代傳媒的發展,侗戲不再在民眾的娛樂生活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侗族沒有文字,過去戲師們全憑記憶把整出甚至數出戲記于腦中,再傳授給演員;還有的則利用漢字記音,借用漢文字把傳統的侗戲記錄下來。這種方式的脆弱性影響到侗戲的順利傳承,有必要設法加以解決。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