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彝族海菜腔

admin

/ 2012-12-07 15:57:25

彝族海菜腔是海內外知名的雲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種,它又稱大攀槳、倒扳槳,俗稱石屏腔,主要流傳于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彝族尼蘇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屬海菜腔變體的民歌,與其他三種變體曲調沙悠腔、四腔、五山腔並稱「四大腔」,彝族稱之為「曲子」。 海菜腔歌唱歷史悠久,在形成及發展過程中深受明清時期漢族移民所帶來的漢族文化影響。清代以來的地方誌中,有很多關於海菜腔歌唱的記載和詩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調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話腔等部分組成,結構複雜,篇幅宏大,是一種由多樂段組合,集獨唱、對唱、領唱、齊唱、合唱等形式于一體的大型聲樂套曲。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來學》、《石屏橄欖菜》等。作為特定環境下產生的傳統藝術形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態、社會文化中有高度的適應性和廣泛的群眾性,在彝族發展史、文化史、道德價值觀、藝術思維方式及彝漢文化交融等課題的研究上有重要的價值。對以海菜腔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歌進行系統發掘、搶救和研究,對於豐富和完善中國傳統音樂體系和音樂史的研究,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隨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際習俗「吃火草煙」的消亡及其他文化娛樂形式的傳入,海菜腔的歌唱漸趨式微,現已鮮有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師傅」、「曲子老闆」(均為對著名歌手的尊稱),年輕一輩中也少有海菜腔的愛好者,其傳承面臨嚴重危機,亟待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