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銅鼓舞

admin

/ 2012-12-07 15:58:46

銅鼓舞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彝族民眾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分佈于廣南、麻栗坡、富甯、西疇、馬關、邱北等縣的壯、彝村寨,而以廣南縣壯族、彝族和麻栗坡縣新寨鄉和富甯縣木央鄉幾個彝族白倮支系的銅鼓舞最具代表性。 廣南縣出土的銅鼓文物,年代最早的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銅鼓很早就被作為權力的象徵、驅邪祈福的神器和娛神的樂器使用了。銅鼓舞始于文山壯、彝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彝族認為銅鼓是萬物之靈,通過敲銅鼓、跳舞,可以向上蒼和祖先傳遞人們的意願。壯族則認為敲銅鼓起舞,可以為村寨降妖驅邪,祈求平安。 銅鼓舞屬族群性的集體舞蹈。舞者圍成圓圈,踏著鼓聲節奏沿逆時針方向起舞,跳完一組舞蹈動作再跳另一組,內容都是壯族、彝族農耕生產生活的反映。廣南那灑鎮馬貴村壯族的銅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動作,反映著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不同的生產內容。麻栗坡、富甯等幾個村寨中的銅鼓舞,主要用於祈雨、求豐收和老人喪葬等民俗活動。壯族、彝族的銅鼓舞流傳普遍,動作古樸,舞蹈語彙非常豐富。壯族銅鼓舞表演時,一人敲銅鼓,另一人以木盒輔助形成共鳴滑音,這在其他音樂演奏中是找不到的。彝族的銅鼓演奏則是一種專門技巧,一人用公、母兩面銅鼓可演奏十二種音調組合,簡稱十二調。據稱公鼓代表太陽,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調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因此彝族的銅鼓舞還包含著本地民族的曆法文化內容,積澱著壯、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維繫民族生存發展等多方面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由於外來文化的衝擊,壯族、彝族年輕一代對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缺乏深層次的認知,導致習銅鼓舞者銳減,如不及時加以保護和傳承,就有消亡的危險。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