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彝族葫蘆笙舞

admin

/ 2012-12-07 16:00:01

西疇彝族葫蘆笙舞流傳于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雞街曼村。曼村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的葫蘆笙舞是一種古老的彝族民間舞蹈,以軀體「S」形前後曲動的典型舞姿而獨樹一幟,展現著古代滇人葫蘆笙舞的遺韻。在開化古銅鼓圖飾上,有4個頭戴羽冠、衣著羽衣、吹葫蘆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飾紋,舞姿正是一個典型的「S」形前後曲動的造型動作。即此可以證明在漫長的歷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蘆笙舞時,是頭戴羽冠、手執羽毛、身穿羽衣、屈肢頓足而周旋飛舞。今天曼村花倮婦女的頭飾和服飾仍保留有一些「羽冠」和「羽衣」的痕跡,說明曼村花倮人的葫蘆笙舞是由古滇先民舞蹈傳承而來,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 在花倮人的重要節日時,全村男女老幼歡聚于場院,婦女身穿節日盛裝,在葫蘆笙的伴奏下,圍成圓圈翩翩起舞。葫蘆笙舞有牙虐(站著跳)、牙慶(起步跳)、牙拉(移步翻身)、牙降(走圓圈)、牙穩(穿花)、牙搞(對點頭)和牙敢(前跳又後跳)等七種不同的舞蹈套路,每一種套路都有不同的葫蘆笙曲調吹奏,音樂較為豐富。花倮人葫蘆笙製作工藝特別,五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在根部嵌竹或銅制簧片,插入葫蘆製成的音鬥,三支笙管側面開有音孔,最短的一支在音鬥背後也開有音孔,最長的一支頂端還套有一個小葫蘆,以增加共鳴。 由於生產生活的變化和外來文化的衝擊,彝族葫蘆笙舞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正逐漸減弱,表現形式日趨單一,傳承上也出現不容樂觀的現象,應儘快加以保護和搶救。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