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7 16:03:26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流傳于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西北部的戶撒鄉,主要集中在潘樂、戶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個村。 戶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要領,明代「三征麓川」(1441—1449)時使戶撒成為了「兵工廠」。阿昌族人吸收了漢族的兵器製造技術,形成獨特的戶撒刀鍛制工藝,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國年間生產達到鼎盛。戶撒刀製作過程須經下料、制坯、打樣、修磨、飾葉、淬火、創光、做柄、制帶、組裝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藝最為突出,通過熱處理使刀葉的硬度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態,如史所稱是「柔可繞指,吹發即斷,剛可削鐵」。 戶撒刀品種繁多,功能多樣,現已發展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及裝飾性工藝品三大類一百二十多種。除服務周邊民族和鄰近地區及遠銷西藏、青海外,還出口東南亞地區,為守疆固邦和促進各民族經濟文化共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是,在外來文化和社會經濟轉型的壓力下,戶撒刀製作的傳統技藝和設備有被現代機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勢,加上老藝人年事已長,後繼乏人,阿昌族戶撒刀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急需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