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漢調桄桄

admin

/ 2012-12-07 17:00:15

漢調桄桄又稱漢調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戲,是明代末年關中秦腔傳入漢中地區與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結合而形成的梆子聲腔劇種,主要流行於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一帶,並曾流傳到川北、隴東、鄂北等地。 漢調桄桄劇碼豐富,傳統劇碼有七百多個,其中本戲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戲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劉高磨刀》、《鑌鐵劍》、《夕陽山》、《水灌晉陽》、《紅纓披》等百余種劇碼為漢調桄桄所獨有,《帝王珠》、《無影劍》、《呢喃閣》、《草坡面理》等劇碼在其他劇種中已經失傳或殘缺。 漢調桄桄的唱腔屬板腔變化體,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體現出陝南地方音樂優雅柔和的特點,旦角唱腔高昂,講究唱「硬三眼調」;花臉擅用「強音」,聲高八度,多以假聲演唱,尾音拖腔較長,人稱「老少配」。唱腔的板路包括二流、慢板、尖板、攔頭等多種,且有「軟」、「硬」、「快」、「慢」之分。「軟」為表現悲涼情緒的苦音,「硬」為表現欣悅情緒的歡音,「快」為快板,「慢」為慢板。漢調桄桄的伴奏有文、武場之別,文場原以蓋板二弦為主奏樂器,後改為板胡,另有京胡、海笛、三弦等與之配合;武場使用尖鼓、平鼓、鉤鑼、鐃鈸、梆子、牙子、木魚等打擊樂器。 漢調桄桄的表演追求大幅度誇張,有「箍桶」、「撒蓮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蓋」、「變臉」、「換衣」、「揣火」等許多獨特的技巧,還有不少刀槍、棍棒、拳腳、騰翻的特有身段。民國以前,漢調桄桄演出時,生、淨均不穿靴,常穿草鞋演出;旦角面部搽粉,頭上插花即可出場。其服飾和化裝雖簡單,唱工卻十分講究,當地人習慣于夜聽十裡大調,且聽遠不聽近,名為「燕過梁」。 近年來,漢調桄桄觀眾日漸減少,班社、劇團紛紛解體,藝人流散,傳統劇碼、曲牌、表演技藝已經或即將失傳。目前僅有南鄭縣一個劇團還在維持演出,仍面臨經費困難、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難以長久堅持下去,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予以搶救和保護。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