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7 17:01:05
商洛花鼓民間通稱花鼓子、地蹦子,流行於陝西省商洛地區。清光緒三年湖北鄖陽遭受水災,大批災民進入商洛地區,帶來了鄖陽流行的花鼓戲。後花鼓戲逐漸改用商洛地區方言演唱,並吸收了許多商洛的民歌小調,最終形成商洛花鼓。 因其流行地域和語音的不同,商洛花鼓逐漸形成了商丹路和鎮柞路兩大流派。商丹路花鼓又被稱為北路花鼓,它以關中語系為主,雜以當地土語,曲調流暢、優美,婉轉柔和;鎮柞路花鼓又被稱為南路花鼓,它以鄂西北語系為主,摻用本地土語,曲調高亢洪亮,歡快明朗。 商洛花鼓由花鼓子、八岔子、大筒子三種曲調構成。花鼓子主要用民歌小調演出,也叫小調戲,多反映當地人民的勞動與愛情生活,代表性劇碼有《打鐵》、《打草鞋》、《哥接妹》、《瞎子摸妻》、《賈金蓮回河南》等;八岔子用八岔調演出,也叫八岔戲,多反映公子、小姐的豔情故事,其曲調分陽八岔和陰八岔兩種,陽八岔又稱硬八岔或大八岔,陰八岔又叫軟八岔或小八岔,代表性劇碼有《坐西樓》、《送香茶》、《小東樓》、《小牙樓》等;大筒子以筒子胡琴伴奏,也叫筒子戲,屬於花鼓中的大中型戲,多表現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和神話故事內容,代表性劇碼有《藍橋擔水》、《劉海戲金蟾》、《血刀記》、《萬壽圖》、《山伯訪友》、《四姐下凡》、《正德王訪賢》等。商洛花鼓以演出「三小戲」為主,小生、小旦、小丑是其主要腳色,表演生動活潑,富於民間色彩。 商洛花鼓傳統的唱腔音樂結構形式單一,歷史年代久遠,在戲曲音樂發展演變歷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目前,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商洛花鼓已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