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河西寶卷

admin

/ 2012-12-07 17:20:10

河西寶卷主要流傳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這是我國至今仍有講唱活動的少數地區之一。 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吟唱的俗文學。變文、俗講和說經主要吸收和沿襲了敦煌佛經的結構,而涼州寶卷則在繼承的同時將之進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間化,使其成為中國民間講唱文學的一種形式。河西寶卷成熟、盛行于明、清至民國時期,「文革」期間漸趨沉寂,開始走向式微。 河西寶卷有佛教類、歷史故事類、神話傳說類、寓言類四種類型,內容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主題多譴責忤逆兇殘,宣揚孝道和善行。 河西寶卷的主要形式是講唱過程中韻白結合,有說有唱,以「接佛聲」為主要手段吸引聽眾積極參與演唱。白話是念卷人為了敘述故事情節、交待事件發展、鋪敘人物關係、點明時間地點而採用的一種表演手法,以「講」或「說」的形式來表現。而韻文則是為了寄寓善惡褒貶、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抒發愛憎情緒、烘托渲染氣氛而採用的手法,以「吟」或「唱」的形式來表現。韻文體寶卷融會了各種曲調,亦加進了部分涼州民歌調,如《哭五更》、《蓮花落》、《十勸人》等。 據調查,現存涼州寶卷腳本約有30卷,大多為木刻板和手抄本,20世紀80年代初期也曾出現過一些油印本。酒泉寶卷已搜集到的詞牌曲調和唱腔有七十多種,寶卷數量達七十多種(含存目)一百四十余本。 涼州寶卷是在敦煌俗文學的深刻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研究河西寶卷可對敦煌學研究有所説明。寶卷中勸人向善、助人為樂的精神,對父母盡孝、與兄弟和睦、同他人友好的品行和勤勞生產、愛惜糧食的美德等,對培養人們的良好品德、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均有一定的作用。 當前,由於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習俗的改變,已很少有人主動舉行念唱寶卷的活動。現在的念卷者,大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隨著這一人群在未來的逐漸逝去,河西寶卷將面臨消亡的危機。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