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7 17:35:48
塔爾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城所在的魯沙爾鎮南面的蓮花山中,距西寧25公里,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藏語稱「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佛身慈氏洲」,簡稱「袞本」,漢語稱「塔爾寺」。酥油花是一種用酥油(黃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藝,為「塔爾寺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繡)之一。 酥油花最早產生於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貼花。另有傳說稱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帶去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並將其供奉于拉薩的大昭寺,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獻于佛前,以示崇敬之心,後各藏傳佛教寺院相繼使用,視為禮佛珍品,獻酥油花遂成為正月祈願大法會的重要內容。在發展過程中,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種、內容題材和工藝技巧都不斷發生著變化。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時,組織製作了大型立體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後,酥油花傳入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在此相沿成習。每年正月十五日,皓月升起,華燈初放,塔爾寺便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燈節,人們做花、賞花,祈求吉祥平安,幾百年來從未中止。 酥油花的製作分紮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盤、開光六道工序。寺院裡的大型酥油花以宗教題材為主(如《釋迦牟尼本生故事》、《釋迦牟尼十二行傳》、《蓮花生本傳故事》、《宗喀巴本傳故事》等,凡佛之造像必守「三十二相」要求),兼及藏戲、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如《文成公主進藏》),另外還有一些別致的小型酥油花。酥油花的原料十分講究,需用上年塑制酥油花後拆除下來的陳舊酥油和精細草木灰摻和成韌硬的黑色胎料,方可制胎塑形。塑造時,溫度要求較高,製作難度較大。一架酥油花,從整體來看,亭臺樓閣數十座,人物、走獸動輒以百計,大至一兩米的菩薩金剛、小至十數毫米的花鳥魚蟲無所不備,浮雕與圓雕結合,人物與景物結合,佛界與凡間結合,動態與靜態結合,時空分而不斷,物象繁而不亂,色彩繽紛,渾然一體,令人歎為觀止。酥油花展出時還有十多人組成的小型樂隊在旁伴奏。 塔爾寺設有 「上花院」和「下花院」兩個專門製作酥油花的機構,每院有藝僧二十人左右,這些藝僧一般在十五六歲入院,終身從藝。酥油花製作技藝主要靠口手相承、師徒相傳。上、下兩個花院分別有總監(稱「掌尺」)主持,決定當年酥油花的題材、構圖、製作分工等事項。現在塔爾寺酥油花製作技藝的主要傳承人有紮西尼瑪、羅藏龍珠、尕藏加措、加陽謝熱、智華若子等。 1958年宗教改革後,藏區宗教活動停止,僧人被遣送出寺。至20世紀80年代恢復酥油花製作時,大部分著名藝僧已相繼去世。酥油花作品極易變形,無法長期保存,這使傳統技藝在傳承中不容易得到固定的範本,應進一步加大對酥油花製作技藝的保護力度,使這一富於特色的民族手工藝長久存留于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