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土族納頓節

admin

/ 2012-12-07 17:37:05

納頓節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土族獨有的民俗活動。「納頓」土語原意為「遊戲」,關於它的歷史淵源,目前還沒有發現文字記載。有學者認為,從納頓節中儺舞儺戲的內容、形式、服飾等考證,納頓節當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於明代早期。 青海三川地區的官亭、中川等七個鄉鎮的七十多個村莊都過納頓節。各地舉行納頓的順序按莊稼收割季節的先後排列,從農曆七月十二日的宋家納頓開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轉移,一直延續到農曆九月十五日結束,歷時63天。 納頓節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籌備,從清明節開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廟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並推選出當年七月舉辦納頓會的「大牌頭」和「小牌頭」,他們在節前負責籌集經費,維持本村社會秩序,協調生產管理(如田間用水順序)等,節日期間則具體負責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其次是小會,節前,村民在會場搭建大型帳篷,以供安放神像和進行祭奠。節前一日大小牌頭敲鑼打鼓,進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動。然後便是納頓節的正會,它由跳會手、跳面具舞(儺戲)、跳「法拉」(巫)三部分組成。 土族納頓節特點十分鮮明,它是一種鄉人儺民俗活動,以民間信仰為連接村落的紐帶,流傳歷史久遠,每次活動延續時間長,參與廣泛等。納頓節具有嚴格的組織和程式,其活動與鄉村管理和生產時序緊密結合,有明顯的社會調適功能。節日期間,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極富民族地方特色。特別是其中的儺戲儺舞,保存著北方民族薩滿文化的殘影,同時又吸收了二郎神、關公崇拜等漢文化的內容,既表現了土族的文化個性,又體現了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諧現象,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其音樂、舞蹈、頌詞、服飾、儀禮等都富於特色。 納頓節是人們認識土族歷史的「活文獻」,它所蘊涵的豐富文化資訊,是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源泉。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