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回族民間器樂

admin

/ 2012-12-07 17:41:13

寧夏回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文化活動中,傳承了寧夏古代樂器和西北邊塞樂器及其音樂,並將之逐步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回族民間樂器。上個世紀,我國文史學家考證出寧夏哇嗚、咪咪、口弦分別是漢唐以來在寧夏流傳的古樂器塤、羌笛、蘆管、簧的流變和遺存。唐太宗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中「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及 「不知何人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的詩句,均是當時親臨古代寧夏靈州後對當地流行器樂的真實記述。由于歷史的變遷,這些樂器在我國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中已十分少見,但是直至20世紀卻還在寧夏回族群眾中流行。 寧夏回族樂器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演奏技藝、製作工藝和彈唱藝術。回族樂器「把式」(高手)可以用交叉顫指在高音哇嗚上吹出其樂器難以出現的華彩。回族藝人製作的回族樂器似牛頭,似小羊,其上裝飾著回族的藝術圖案、線條,雕刻著阿拉伯文書法等,具有鮮明的回族文化特徵。由於它們音色優美、易於演奏、便於攜帶,故在寧夏回族中世代相傳。有些回族鄉村無論是年輕姑娘還是白髮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則是吹咪咪、哇嗚的好手,回鄉諺語「哇嗚唱,莊稼長;咪咪吹,牛羊壯」正是回鄉風俗的寫照。目前,頭戴蓋頭、手彈口弦的回族婦女已被公認為寧夏回族的形象大使。 近幾十年來,由於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寧夏回族器樂生存的社會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樂傳承遇到了危機。老一輩藝人紛紛改行,許多年輕人已不知口弦、咪咪、哇嗚為何物。為了對寧夏回族民間器樂進行有效保護,應儘快建立保護機制和相應體系,加強宣傳,爭取全社會更廣泛的關注。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