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8 14:40:06
干欄式結構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一種結構形式,主要用於潮濕地區。其主要特徵是將房屋的底層用較短的柱子架空,柱端上鋪木板,形成室內的地面,地板之上架設類似穿斗式結構的木構架。再在木構架上鋪設椽子與掛瓦,在雲貴少數民族地區,還用草葺屋頂的形式。 干欄式結構的歷史與中國古代木結構的歷史一樣久遠。早在距今7,000年前位於今浙江寧波的河姆渡遺址上,就已經使用了早期用木榫卯連接的干欄式建築的形式。由於使用干欄式建築的地方,位於潮濕的南方,房屋的底層架空,因此,人們將使用這種建築地區的文化稱為「高床文化」;又因為這些地方生產水稻, 人們很早就以水稻為主要農作物,因而又稱之為「稻作文化」。從雲南早期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可以看到較多干欄式建築的形象資料。在湖北蘄春縣的毛家嘴西周文化遺址上,有一組範圍有5,000多平方米的早期建築遺蹟。這裡的房屋建造在水塘上,在水中立柱建房。由此推斷這個遺址是干欄式結構的早期形式。 在雲南、貴州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用竹子搭建底層架空的雲南傣族竹樓,在結構原理上,與這種木造的干欄式結構十分相似。而在苗族或侗族村寨臨水而建的木構吊腳樓中,也往往將底層架空,並在二層上挑出一個大平台,其基本的結構特徵,也可以歸於干欄式結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