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11 13:35:29
(?—前186) 簡介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傳為漢初城父(《後漢書注》雲:“張良出於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人。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秦末農民戰爭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生平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漢代開國謀臣張良,並非體魁雄偉、英氣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婦人的文弱書生。他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漢王朝的建立立卞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反秦复韓圯上受書 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亡失於秦。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 青年時代的張良,懷著這種報國复韓的雄心,不顧弟弟的喪葬,悉散家財,訪求刺客。後來得一力士,製鐵椎重百二十斤(約合今制五十斤),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率大隊人馬,浩浩蕩盪,離京東遊。張良趁此機會,與力士椎擊秦始皇於博浪沙,結果誤中副車,不得不急速而逃。 張良椎擊秦王未遂,被懸榜通緝,不得不埋名隱姓,逃匿於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靜候風聲。一天,張良閒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5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