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13 15:06:42
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北魏皇帝。鮮卑族。小字佛狸,廟號世祖。在位三十年。魏道武帝拓跋□的孫子。泰常八年(423),十六歲的拓跋燾即位。自此,東征西伐,始光四年(427)率軍進攻赫連夏,佔領都城統萬(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繼續與夏爭奪長安。神□三年(430)關中之地全入北魏,夏的殘餘勢力最後被消滅。太延三年(436)攻滅北燕,向東北擴張了疆土。五年,擊敗北涼沮渠氏,佔領河西,至此完成了統一北方的事業。與江東的劉宋王朝對峙,形成南北朝的局面。自前涼張氏以來,河西地方文化學術比較發達,號稱多士。北魏自道武帝以後,政治上使用漢族高門,汲取不少魏晉典制;吞併河西後,又有大批河西文士進入北魏統治區域,不少到平城去做官,受到重用,北魏的儒學才開始興盛。 在向東西擴張的同時,北魏也警惕北方柔然的威脅。拓跋燾保持游牧民族部落聯盟酋長的習慣,出軍多自任統帥。他七次率軍進攻柔然。太平真君十年(449)大敗柔然,收民畜凡百餘萬。柔然可□遠遁,北方邊塞得以安靜。但保據仇池(今甘肅成縣西北)的氐族楊氏,卻始終依違於北魏與南朝之間。拓跋燾雖幾次用兵,終未能長遠征服。 拓跋燾注意西域的交通。太延三年(437)派遣散騎常侍董琬、高明等多攜金帛,招撫西域九國,成為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宋雲、惠生出使西域的先驅。以後西域與北魏保持經常聯繫的,有十六國之多。 拓跋燾為人勇健,善於指揮。戰陣親犯矢石,神色自若,命將出師,違其節度者多敗,因此將士畏服,為之盡力。有知人之明,常從士伍中選拔人才。賞不遺賤,罰不避貴,雖所愛之人亦不寬假。自奉儉樸,而賞賜功臣絕無吝惜。認為功臣勤勞日久,應讓他們以爵歸第,隨時朝見餉宴,百官職務則可另簡賢能。這樣就保證了行政效率,使政治多少能健全發展。他還以為“文體(指文字)錯謬”,下詔造新字千餘,頒下遠近,惜已不傳。 作為一個統治廣大胡漢各族人民的胡族君主,拓跋燾維護鮮卑地位,猜疑其他各族和他祖父拓跋□相似,動輒殺戮。作戰對陣時以騎蹙步,可以看出鮮卑騎兵的優越地位。圍盱眙時給宋守將臧質信中說,北魏軍中衝鋒陷陣的都不是鮮卑人,殺死丁零與胡人士兵,可以減少常山趙郡及并州地方的麻煩;殺死氐、羌士兵,可以減少關中的麻煩。所以,宋軍殺死這些鬥兵,於魏國並無不利。這雖是故作激憤之言,但明顯反映拓跋燾對待非鮮卑各族的態度,與苻堅兼容精神迥然不同。他倚重漢人,李順、崔浩、李孝伯等先後掌握朝權。然而崔浩修國史詳實記載魏先世事蹟,可能涉及某些鮮卑習俗和隱私,有傷體面,拓跋燾不惜興動大獄,將三朝功臣司徒崔浩處死,連清河崔氏與浩同宗者以及浩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遭族滅。事後拓跋燾說“崔司徒可惜”,有後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