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13 17:50:55
房玄齡(579~648),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協助李世民籌謀統一全國,取得帝位,是唐朝開國功臣,也是貞觀年間有遠見卓識的名相,前後在相位二十一年,是唐代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協助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修明、經濟繁榮的局面。 房玄齡曾祖房翼,後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守,襲壯武伯。祖房熊,字子繹,釋褐州主簿。父房彥謙,好學,通涉《五經》,富有辯才,是魏、齊間的山東著名學者。在他出仕幾任地方官時,對老百姓厚加慰撫,施行善政,以致被當地人民“號為慈父”。房彥謙對隋煬帝的必將覆亡,早有預感,他曾對他的朋友說:“主上性多忌克,不納諫爭。太子卑弱,諸王擅威,在朝唯行苛酷之政,未施弘大之體。天下雖安,方憂危亂”(《隋書•房彥謙傳》)。 房玄齡自幼耳濡目染,頗承其父遺風。自幼聰慧,善詩能文,博覽經史,精通 儒家經書,又向父親學得一手好書法,工草隸。他年幼時即識見不凡,隋煬帝大業年間,隋王朝還正在興旺時期,表面上天下寧晏,大家都以為國祚方永,房玄齡卻悄悄對父親說:“隋帝本無功德,但誑惑黔黎,不為後嗣長計,混諸嫡庶,使相傾奪,諸後籓枝,競崇淫侈,終當內相誅夷,不足保全家國。今雖清平,其亡可翹足而待。”其父大為驚異。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對他深為器重,向裴矩說:“僕閱人多矣,未見如此郎者。必成偉器,但恨不睹其聳壑凌霄耳。”房玄齡對於長輩恪守孝道,其父長期臥病,“綿歷十旬(一百天)”,他盡心服侍藥膳,沒有脫過衣服睡覺。父親去世,他五天不進飲食。後調任隰縣縣尉。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太原留守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率軍三萬,兵發關中,勢如破竹,深得民心,《舊唐書•太宗紀》稱,李世民到渭北的沿途,“三輔(指長安附近)吏民及諸豪猾詣(到)軍門自效者,日以數千,扶老攜幼,滿於麾下”。政治上敏感的房玄齡,眼見隋朝大勢已去,下決心去渭北投李世民,“杖策謁於軍門”。當時李世民徇兵渭北,主要指涇陽(今陝西涇陽)、雲陽(今陝西三原西)、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一帶,這一地區距隰城約有七、八百里之遙,房玄齡徒步追謁李世民,可見其誠心。恰好著名文學家溫彥博亦在李世民部下,他早聞房玄齡才名,便大力舉薦。李世民廣求賢才,收納天下英俊,與房玄齡一見如故,當即拜其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主管軍事機要文書的起草和參謀),屢從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同年十一月,唐軍攻占隋都長安。第二年五月,李淵滅隋稱帝,國號唐,改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六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李世民拜房玄齡為秦王府記室,封臨淄侯。他起草文書,井井有條,才氣橫溢,史稱他:“在秦府十餘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後隨李世民轉戰南北,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與房玄齡齊名的杜如晦,就是因為房玄齡的盡力保舉而留在李世民幕中,後終成為股肱之臣。《舊唐書•杜如晦傳》記載,原來杜如晦為李世民的兵曹參軍(訓練士兵的軍事參謀),後來要被調出,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聽後十分震動,感激地對房玄齡說:“爾不言,幾失此人矣!”立即把杜如晦調到身邊作為心腹人員。房玄齡有意結交許多有才能的謀臣猛將,“潛相申結,各致死力”,為李世民收羅了一批文武之材,壯大了秦王李世民的勢力。在跟隨李世民削平群雄的戰爭中,他還注意蒐集各地民情、亡隋的圖籍文書。《舊唐書•太宗紀》曰:李世民攻下王世充、段達等盤踞的洛陽,房玄齡當即想到要把隋王朝留下的圖籍保存起來,以備將來治國之用。李世民贊曰:“漢光武得鄧禹,門人益親,我今有玄齡,猶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