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會員名稱

你的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忘記密碼

會員*

電郵*

*輸入錯誤,請重新輸入
返回登入

登記

會員

密碼

電郵


性別


生日


居住地


*所有資料必須填寫

溫彥博

admin

/ 2012-12-13 18:34:35

溫彥博 溫彥博與他的兄弟溫大雅、溫大有從小就被薛道衡斷言皆卿相才,曾被突厥流放陰山的溫彥博最終成為與房玄齡、魏徵等名臣共同輔政的宰相之一,死後獲得陪葬昭陵的殊榮。 溫彥博,字大臨,生於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卒於唐貞觀十一年(635年),并州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 溫彥博出生於書香之家。父親溫君悠曾任北齊文林館學士、隋泗州司馬。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溫彥博不僅有學識淵博的父親。還有和他一樣自幼就博覽群書、聰穎異人的哥哥溫大雅和弟弟溫大有。還在他們青少年時代,父親的朋友薛道衡、李剛就斷言三兄弟“皆卿相才。”隋朝開皇末年,“通書記,警悟而辨”的溫彥博通過對策及第,被授為文林郎,直內史省。 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群雄競起。大業十二年(616年),隋虎賁郎將羅藝起兵攻占柳城、懷遠等地,自稱幽州總管,溫彥博被引為司馬。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在關中建立唐朝政權,羅藝看到李氏已定關中,人望歸之,認為其王業必成,於是於次年歸附了唐王朝。溫彥博因預謀此事有功,被任命為幽州總管府長史,封西河郡公,不久被唐高祖召入朝廷,拜為中書舍人,又擢為中書侍郎。當時高麗國派遣使者貢獻地方特產,唐高祖欲讓而不臣,溫彥博引證歷史,認為如此不妥,他勸唐高祖說:“遼東本週箕子國,漢立菟郡,不使北面,則四夷何所瞻仰?”唐高祖認為言之有理,於是採納了他的建議,接受了高麗國稱臣納貢的要求。 武德八年(625年),突厥率騎兵10餘萬大掠朔州之後進犯太原。唐高祖任命溫彥博為行軍長史,協助右衛大將軍張瑾反擊突厥。唐軍與突厥在太谷(今山西太谷)大戰,唐全軍覆沒,溫彥博兵敗被俘。突顏貴族因溫彥博為皇帝近臣,逼問他唐朝兵糧虛實,溫彥博堅貞不屈,拒不回答。突厥大怒,將他流放到陰山苦寒之地。 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溫彥博返歸唐朝,被任命為雍中治中,不久改檢校吏部侍郎。他兢兢業業,格守職責,“意有沙汰,多所抑損”,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貞觀二年遷御史大夫,仍檢校中郎事,四年被任命為負責草擬皇帝詔誥及有關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中書今,成為貞觀初年與王(王圭)、房玄齡、李靖、戴冑、魏徵等名臣共同輔政的宰相之一。 溫彥博以善詞令而聞名,他熟習四方風俗,臚布誥命,擔任中書今後,“敷奏詳明,出納惟允”,“國之利害,知無不言”,為貞觀盛世的形成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其中,使他彪炳史冊的是他提出的對待突厥開明的民族同化政策。貞觀四年(630年),唐朝平定突厥,突厥表示歸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討論對其如何處置的問題。多數朝臣建議“分其種落”,遷徙河南,散居州縣,各使耕田,變其風俗,使之“化而為漢”。溫彥博提出不同意見,他主張仿照“漢建武時,置降匈奴於五原塞下”的辦法,把突厥安置在河南一帶的朔力之地,“全其部落,得為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而撫之,一則實空虛之地,二則示無猜之心”。但溫彥博的主張遭到秘書監魏徵的激烈反對,他認為突厥自古為患,難以管理,安置內地,等於“心腹之疾,養獸自遺患也”,主張將這部分人仍然置於邊疆,使之“居其舊土”。溫彥博堅持己見,主張以德懷之,他說“教其禮法,選其酋首,遣居懷德,何患之有?”溫彥博提出的安置突厥辦法的實質,是以尊重突厥族的生產方式、風俗習慣為基點,給予突厥族以某種限度的自治權力,顯然是在團結的基礎上,採取開明的民族同化政策。唐太宗最後採納了溫彥博的建議,將10萬戶突厥族遷入中原,其中三萬家定居在長安;在東起幽州,西至靈州(寧夏靈武縣西南)一帶地方置順、佑、長、比四州都督府安置內附突厥人民,任命突厥本族首領為都督或刺史,統帥原來部眾;又挑選突厥族部分貴族擔任京官武職,其中五品以上的將軍、中郎將約有百餘人。這些措施的實施對當時以突厥為首的少數民族產生了良好的效果與深刻的影響。


標題



內容



其他資料



連結


認證碼: